又是秋分,又迎丰收节,2021年9月23日的朋友圈里,朋友们分享的多是丰收的场景与农民的喜悦,一望无际的田野,金灿灿的稻谷,乐呵呵的笑容,令人欣喜无比。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设立才四年的丰收节之所以就广为人知,就是因为丰收能让百姓心里踏实安全。而要持续地拥有这份踏实与安全,除了欢庆丰收节,我们还得牢记丰收的来之不易,做好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这门功课。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中国人再熟悉不过,这句话除了说明粮食的重要性之外,其实还应当包含这样的一种解读:以食为“天”,就是要有对粮食的敬畏。“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对经历了漫长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来说,敬畏粮食本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传统伦理的基本规训。体现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节约粮食就是对这种敬畏感的具体实践。
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各种农作物的产量,丰收的年景似乎成了程序设定的经常性场面。中国人日子越过越好,一个典型标志就是: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更追求如何吃好,吃出健康,吃出营养。由于食品工业的极大繁荣,粮食衍生品不断推陈出新、琳琅满目,“吃吃吃”成为了许多人幸福指数的标配,“吃货”已不再具备任何贬义,倒成了自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时尚表达。但是,在一派繁荣的“吃”经济中,我们也看到了无数令人痛心的场景:再火爆的餐馆,再知名的小吃,食客散去之后,留下的除了杯盘狼藉,还有大量未吃完的餐食,有些甚至根本没有动过。在许多美食主播的直播间里,食物成为“吃播”的道具,各种暴食暴饮,各种奇葩糟蹋,竟然还有人趋之若鹜。在这样的场景里,不要说对粮食的敬畏感,连最基本的公民修养都成了空谈。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粮食年总产量均在0.65万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保持在470公斤以上,超过了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对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粮食安全问题不是连年丰收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的,无论是从国际粮食贸易还是国内粮食生产来观察,粮食供需的紧平衡状态在中国势必长期持续,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丰产,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的风尚同样关键。
如何让节约粮食蔚然成风,一方面要靠教育与倡导,让尊重劳动成果、爱惜节约粮食的意识深入人心,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机构公共食堂,要把节约粮食的观念和实践植入日常管理,而经营性的餐饮机构,除了追求利润,更要有节约粮食的社会责任践行。另一方面,还得有制度性的约束,对于食品的选择与消费的确是私事,但若无视公序良俗、败坏社会风气,就事关公共利益了。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获审议通过并于当日施行。最高国家立法机关之所以就此立法,就是从国家层面来倡导节约之风,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1年的丰收节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的第一个丰收节,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个丰收节。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的丰收年景殊为不易,我们不仅要欢庆丰年,更要感恩丰年,铭记每一粒粮食背后的艰辛,敬畏粮食、珍惜粮食,以每一个公民节约粮食的具体行动,致敬亿万农民,共护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