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批工业小巨人,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助力实体经济,壮大制造产业。2月上旬,聚焦“三农”发展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做出一系列部署,其中提到,“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协同推进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隶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的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企业就承接了智慧农业工程规划及建设、农业装备技术研发、农业大数据及云服务等多项业务,并不断取得突破。2022年,企业被认定为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天的《专精特新》专栏,记者带您走进贵州航天智慧农业,了解企业在农业产业与智慧科技融合上的探索和实践。
春耕时节,记者来到贵阳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清镇市骆家桥片区了解到,园区种植的295亩羊肚菌进入了丰产采收期,亩产量预计在500斤左右,总产值可达750万元。
贵阳市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员胡伟介绍:园区种植羊肚菌主要是用到一些吊喷,还有开关棚,都是手机下载APP通过物联网来控制。
据了解,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项目在清镇市、息烽县、花溪区等地共有6个建设点,由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承建。该项目于去年11月建成,将全市蔬菜保供自给能力提升75%以上。
企业还为该项目搭建了一套“农业物联网+数据云平台”系统,棚内的灌溉器、膜布等设备全部可通过后台远程控制。园区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登录账号进入数据平台,随时掌握棚内的温度、湿度等生产数据,及时调整作物栽培条件。
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硬件工程师林致远说:每个大棚都会配备一个节点箱,用来收集上传所有的传感器和各个设备所反馈的信息至我们的云平台,比如说拉幕电机、阀门的开闭状态,以及各个卷膜器的状态等等。包括农业部门,操作人员,现场的维护人员,都可以实时地观测到我们的数据了。
目前,航天智慧农业已经形成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农业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现代温室等综合技术以及产品服务体系。除贵州本地市场以外,企业业务还覆盖了新疆、浙江、云南等全国20余个省份,累计服务面积超过300余万亩。
着眼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难点,航天智慧农业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现已开发出智能控制阀门、智能牛项圈、多合一传感器芯片等系列产品,实现智慧农业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这一款传感器芯片就是在去年6月份我们推出的,它是在单一的3×3毫米的芯片上,同时集成了温度、湿度和压力三种传感器参数,尺寸会更小,同时成本会降到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贵州山区的一些温室分布很散,要解决温室的自动控制,我们就研发了一款太阳能卷膜器,解决铺设强电的问题,大幅减少农业老旧设施改造的成本。为让智慧农业成为一项农民用得起的技术,公司不停地在做各种尝试和努力。”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陈果这样介绍。
截至目前,航天智慧农业的产品和技术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20项;获专利授权百余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企业先后被认定为贵州省农业大数据标杆企业、贵州省工业设计中心、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等。
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处长粟小娓表示:未来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为主攻方向,服务农业企业,农业种植大户等目标客户。重点针对大田、山地、丘陵等地区的气候环境、用户特点及智慧农业行业发展痛点,在数字三农、智能灌溉、智慧温室、智能农机装备四大业务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及技术产品服务,推动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生产智能化、产业发展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