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3月24日,“十年砥砺前行,谨为‘生命·遇见’”2023年贵州省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龙里县龙凤园陵园举行。
2013年,经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批准,贵州省红十字会开始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过去十年,我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截至2023年3月23日,成功实现人体器官捐献850例,挽救了2312位患者的生命。”贵州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开禄在致辞中介绍,自我省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逐步探索建立起符合我省省情和文化的人体器官捐献“贵州模式”,目前,我省报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已超16.9万。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器官衰竭患者数量庞大,每年约30万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中,仅有2万多患者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为1∶15,器官短缺依旧是制约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014年8月23日,贵州遵义8岁女孩余桐意外离世,后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我省首例人体器官捐献;2017年,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相继实现院内首例人体器官捐献。“2017年以来,我院捐献案例大幅增长的同时,移植工作也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器官移植工作在省内排名第一,西南地区排名第二位。下一步,我们也将积极配合各级红十字会、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等单位的工作,继续健全工作体系,提升协调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宣传普及力度,推动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积极帮助更多的家庭,让爱的传递带有温度。”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罗新华介绍到。
在活动现场,捐助者家属及受捐者代表还分享了他们的故事。2021年7月,唐女士的父亲患病不幸逝世,享年78岁,后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完成了器官捐献,成为目前我省年龄最大的器官捐献者。“当时做这个决定,是完全遵循我父亲的遗愿,签下同意书的那一刻,我立马飞奔去手术室门口迎接他,一方面是告别,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他的器官将会为另一个人带来新生。”3月17日,唐女士也登记报名,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我想把父亲的这份大爱,继续传递下去。”
每一位捐献者都是伟大的,而每一个受捐者,都是幸运的。“我当时是尿毒症,每周要去透析三次,为了治病真的是跑遍了全国,北京、上海、广州……都去了,医生都跟我说没办法,只能通过器官移植。”2021年,来自遵义的刘先生在经过漫长等待后,幸运等到了“救命的肾脏”,由于器官捐献的“双盲机制”,他这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得知捐助者的模样,但每每谈起,他的眼神中仍噙满泪水。
贵阳的赵先生同样是幸运的,得到捐助者的肝脏移植后,他的身体逐渐从肝硬化的折磨中恢复。“今天是一个很特殊的场合,我想说四个感谢,一是感谢我们的国家,为整个社会修筑一座生命之桥;二是感谢省红会、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等单位,用行动和努力打通生命之桥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感谢我们的医务工作者用精湛的技术与汗水,为这座生命之桥保驾护航;四是感谢所有的捐助人以及家属用大爱让这座生命之桥永远熠熠生辉。”
活动中,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相关领导为器官捐献者家属颁发了荣誉证书。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开禄向贵州龙凤园陵园有限公司颁发了博爱匾牌。来自贵州医科大学的学生们饱含深情的诗歌朗诵《生命的礼物》,为铭刻在龙凤园内人文纪念碑上的每一位器官捐献者奏响了生命的赞歌,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道 博爱 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活动最后,全体参与人员集体默哀缅怀,并向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敬献鲜花。“虽然您不曾知,生命之旅何时结束,但当那一刻来临时,您却留下了鲜花一簇。”人体器官捐献,让逝者的梦想和生命在接受者的身上延续,也是爱心传递和生命接力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