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贵州赫章可乐乡,博山吐微香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5275280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盛唐诗人李白在南京游玩时,曾经改写过一首乐府情歌《杨叛儿》,诗云:“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博山炉是战汉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熏炉,通过在炉膛燃烧香料,让香气四溢,尤为历代皇家贵族、官僚地主、士大夫们所推崇。李白描写的,正是博山炉内沉香燃烧的样子,熏香成烟,凌空入霞,宛若男女情谊缠绕的意境。博山炉当然不限于使用沉香,唐代官员戴叔伦在《早春曲》中云“博山吹云龙脑香,铜壶滴愁更漏长”,这龙脑香与沉香一样,都属于古代的树脂类香料,“芳香走窜”,同样清香无比。南梁文学家吴均在《行路难》中,更是提到“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所谓“百和香”,就是博山炉中燃烧的香料,由各种香料混合制成。显而易见,博山炉从诞生开始,便和香料有密切关系。故博山炉也算今天香炉的鼻祖,因此也有香薰炉之称。现在问题来了,博山是什么意思呢?

1978年,贵州赫章可乐10号墓出土一件青铜博山炉,通高20.4厘米。这件博山炉由承盘、炉身和炉盖三部分组成。承盘口径19.5厘米,浅腹,敞口,平折沿,平底的结构主要是便于稳定的摆放。炉身呈半球形,深弧腹,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炉膛,上腹部一侧饰环耳,有活动链条悬挂,可惜残损,猜测可以同炉盖衔连,这样活动的炉盖便不容易丢失。炉身下部为束腰细柱状柄,柄基呈山形,饰重叠云纹,与承盘分铸,但铆合为一体。炉盖为活动的,与炉身形成一个子母口套合,口径9厘米,盖口外插,便于揭盖加放香料。炉盖呈圆锥状山形,下大上小,山体上装饰有凹凸不平的云纹,其间分布有几个镂空的孔洞,这些孔洞即烟孔,是博山炉作为实用器必须具备的特征。当炉内焚香,透过镂孔,才有香化成烟的效果。至于为什么做成这种高山形结构,原因很简单。汉以来,随着海上和陆地两条丝绸之路的兴起,博山炉主要使用外来的龙脑香、沉香、檀香等树脂类香料,这些香料需要在炉膛内部放置炭火,才能进行熏燃,因此需要通过比较高的炉盖来扩大炉膛的空间。

青铜博山炉 贵州赫章可乐10号墓出土

至于这种山形炉盖为什么叫博山,大致来源于西汉时期。西汉信奉道教,道家传说东方的海上有几座仙山,如蓬莱、瀛洲等,其中有一仙山,曰“博山”。北宋官员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称,博山炉原本就是“汉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亦在《考古图》中云:“按汉朝故事,诸王出阁,赐博山香炉……炉像海中博山”。当炉膛之内的轻烟飘出,仿佛山中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形神皆俱,极大扣合了汉代流行的升仙思想,故而得名。博山炉的实际用途也有多种,如熏香衣物,防止虫蛀;如案头摆设,对酒小酌;如焚香敬神,清供祭祀等。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在《更衣曲》中云:“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有趣的是,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后室侧间沐浴室,确实出土了一件顶级的铜错金博山炉,说明这东西真的可以在贵族们洗澡时用于熏香。

西汉铜错金博山炉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除了作为实用器,博山炉也经常作为专门陪葬的冥器使用,通常为陶质。赫章可乐281号墓就出土了一件博山炉,通高约20厘米,是一件专门用于陪葬的黄灰陶冥器。这件博山炉由炉身和盖两部分构成,器盖口径约15厘米,高9.5厘米。其上用线刻仿制博山炉实用器的纹饰,等分刻画出八个双线连弧纹,猜测代表云纹。另外在器盖的上部,刻画有四个等边三角形,其内满刻菱形网格纹。这些三角形纹刻画比较深,有的甚至穿透器壁,形成镂孔,象征博山炉特有的烟孔。炉身高11.8厘米,喇叭足,底径约12厘米。盖与身为子母口套合,器盖外插。因为是冥器,故总体感觉制作有些随意。

黄灰陶博山炉 赫章可乐281号墓出土

汉代以后,随着道教的逐步衰落,佛教开始盛行。受此影响,博山炉从云纹缭绕的重叠山形模样,开始出现佛教常见的莲瓣纹,并且大量在寺庙使用。同时,材质也从单一的青铜过渡到陶瓷、琉璃等多种。如南齐官员刘绘在《咏博山香炉诗》中,就有“下刻蟠龙势,矫首半衔莲”的描述。又如唐代诗人张直到多宝寺游玩,写下“香冷博山僧未起,不知重九是今朝”。宋代《考古图》中收录的博山炉,莲瓣的运用也让博山炉的形象发生较大变化。尽管有变化,但其延续时间还是相当长,宋代的文人雅士就把焚香列为四艺之一,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直到明代宣德炉的横空出世,博山炉才算基本告一段落。

博山炉  宋代吕大临《考古图》收录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