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中国的脱贫智慧丨毕节七星关:搬出深山天地宽 安居乐业幸福来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七星关融媒体中心
1606814940

搬迁群众在就业扶贫车间务工。李金苗 摄

挪穷窝,斩穷根。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按照“搬得出、留得下、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着力发展产业、拓展增收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使搬迁群众的收入、幸福感同步提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增强就业帮扶 确保群众持续增收

伴随着冬日的暖阳,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扶贫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赶制订单,街道周边一个个产业园开足马力,脱贫攻坚战鼓擂动。

“工厂就在家门口,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挣钱持家两不误。”每当回忆起过去的生活,清水铺镇村民罗龙英便感慨万千,罗龙英所在的村子在深山里,交通不便,土地零碎,吃水靠挑,生活靠天。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七星关区对清水铺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步推动挪穷窝、兴产业、斩穷根,最大程度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

去年,罗龙英从清水铺镇搬到了柏杨林街道,在街道安排下,进入盛丰农业园工作,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像罗龙英这样,从土坯房搬进新楼房,从“农家女”到“女工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还有很多。

为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七星关区将就业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华耀服装厂、贵州炬晟照明、明钧玻璃厂等企业;同时,街道设置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对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因户因人施策,为搬迁群众开展就业创业登记、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推荐,做好后期跟踪及再就业帮扶等服务。并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用工需求,通过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牵线搭桥。

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李金苗 摄

截至目前,辖区劳动力家庭5726户12755人,已落实就业5726户11798人,就业率达92%。针对剩余8%没有一技之长的搬迁群众,街道通过建设6个扶贫车间,设置“10+N个一批”公益岗位,恒大集团援建产业解决就业等方式,实现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事做。

搬迁稳得住,产业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两手抓”,有力激发了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搬迁户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倍增。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群众幸福感

“和老家的条件相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47岁的成信梅是撒拉溪镇中山村人,原来村子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重重,搬出大山成为成信梅一家最大的心愿。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该村实施整体搬迁,成信梅一家搬进了柏杨林街道和美社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子。搬到新家后,成信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小区内有超市、学校和医院,生活十分便捷。”

“挪穷窝、换穷貌、搬新房。”在柏杨林街道,像成信梅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有6372户29001人。为了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柏杨林街道明确58名跟踪服务干部定点包保3个社区148个楼栋,常态化入户走访,与群众交心谈心,解决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确保群众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为了满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需求,柏杨林街道新建2所幼儿园、1所初级中学(七星关区荔湾实验学校)和1所小学(柏杨林恒大阳光小学),改扩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前所小学)。目前,安置点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49人,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幼儿916人,实现搬迁家庭适龄子女入学全覆盖。

街道设立柏杨林街道卫生院,配置了DR、B超、化验、心电等医疗检查设备,开设有预防保健,西医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诊疗科目,提供24小时基本医疗服务,实现搬迁群众小病就地就医、大病优先转区属公立医院治疗目标。

公益岗位就业。李金苗 摄

此外,街道设立平价超市1个、农贸市场1个,利用辖区商业门面招租方式引入日用百货、餐饮等生活服务;调整12、19路公交车行车路线途经辖区主要路段,设置便民公交站点,方便群众出行;成立物业公司,做好安置点共用设施设备、公共部位维护管理,绿化、净化、美化等服务工作,努力建成宜居、宜业的生态环保型文明社区,补齐后续公共服务短板。

从深山到城镇,从迷惘到希望。易地搬迁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脚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昂首阔步,奔向小康新生活。  

增强文化建设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早晨十点,柏杨林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红歌飞扬。街道群众组织的合唱队引吭高歌,唱响美好生活。

“在这里,有吃有住,还有人照顾,搬迁后的生活真是好。”赵远英是田坎乡白沙河村的贫困户,曾经家里人多地少,入不敷出。2018年6月搬入柏杨林街道,身为彝族的她,喜欢唱歌跳舞,加上她是入党25年的老党员,便想发挥余热,带着大家一起唱歌。

“一开始没有场地,我们就到山上的公园唱歌,时常日晒雨淋,不得不中断活动,今年街道给我们建设了场地,现在我们天天都来唱歌,开心着哩。”赵远英感慨道,搬迁后,可以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唱歌、聊天、看电视,再也不用一个人闷在山里的木板房里了,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成为了他们吃饭、拉家常、休闲娱乐的“幸福驿站”,是社区里老人的“第二个家”。

能够在晚年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让老人们觉得很幸福。

文化建设是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柏杨林街道通过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群众市民意识,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

幸福歌声飘四方。李金苗 摄

为有力催生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街道在安置点完善配备社区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图书室、脱贫夜校等活动场所共42个;建设文化娱乐广场4个,灯光球场1个,新旧生活对比馆1个;在中心广场安装大屏幕1个,在小区内安装9.12广播音柱160个。通过配建活动阵地,积极传递党的好声音和发展正能量。

同时,街道通过指导群众自发组织红歌队、山歌队、广场舞队、苗族芦笙队等文艺队伍5支400余人,以优秀民俗、民族文化为基础,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文化活动20余场15500余人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通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文化演出、课堂教学、音视频传播、群众会等多种形式载体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活动20余场次,有力促进搬迁群众文化共融,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搬出深山天地宽,安居乐业幸福来。如今,在七星关区的热土上,2.9万人搬出深山,开启了有滋有味的新生活,“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李金苗 林全举)

编辑

徐去屏 谭笑

责编

王庆江

编审

黄蓓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