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顺县长寨街道威远社区上洪村小结司组一户人家,庭院清净,屋子整洁。院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晾晒萝卜干,冬日的暖阳洒在老人身上,显得格外温和,他就是亲历上甘岭战役的87岁抗美援朝老兵程明光。
初心:保家卫国
对于参军时的情景,程明光还记忆犹新。1950年8月,刘邓大军进入贵州长顺剿匪,来到上洪村,向17岁的他问路,于是他成了刘邓大军的指路员,亲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铁的纪律。
老人回忆,当时他时遇朝鲜战争爆发,铮铮男儿,保家卫国,当即义无反顾地参了军,成了刘邓大军第5兵团16军46师137团的一名化学兵。1950年12月,部队随即出发赶赴朝鲜,抗美援朝。137团的任务主要是担负防毒防化、运送物资。
“那时候敌人相当猖狂,讲的飞机可以抓帽,实际上就是飞机飞得很低,你的帽子戴得不好的话,那个风就会把你的帽子吹翻。”如今,忆起敌军飞机轰炸,老人依旧眼带杀气。
刚开始入朝时,137团负责在朝鲜西海岸反登陆,守在金川江,第二天就遇到敌军飞机轰炸金川江大桥。“飞机丢炸弹下来,炸得那个鱼漂得满江都是,没有哪个敢去捡。”程明光老人顿了顿,语气沉重地说道:“那天飞机炸了整整一天,直到把桥炸断了才走。”
“我们用高射炮、高射机枪,飞机一俯冲下来我们就打头,飞机一起飞我们就打尾,那天我们打掉了敌人的十几架飞机。”说起当时击落敌军飞机的情景,程明光老人的眼神霎时闪亮。
程明光老人说:“当时在战场上开始是有点害怕的,后来看到我们的同志被敌人击中、击倒、流血、负伤,眼睛就红了,即便是死也不怕。”初心在,力量就在,誓死也要保家卫国。137团在朝鲜西海岸反登陆以后,就到朝鲜龙眼里负责反空降。“晚上站岗时,听到飞机‘轰隆轰隆’的在上空绕去绕来,我们以为飞机是来投炸弹,哪晓得飞机是来侦查的。到空中伞就打开了,打开以后就空降。”先后来了几批侦察机,第一次空降下来的特务是五个,我们一发现就立即开枪,各种机枪对着打,只有一个带伤的落地,其他的都被我们击毙在空中。
“参谋长和作战股长带起警卫排和我们一起上山,朝敌人空投的方向搜寻,那个带伤特务特别狡猾,他躲在石头背后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朝我们开抢,当时,警卫排排长就不幸牺牲了。”说到这里,程明光老人长叹了一口气,脸上的皱纹不停地抽动着。
老人回忆,有一次在朝鲜金刚山,他们是第二道防线,负责为第一道防线运送物资。当时被敌军炮弹封锁、机枪封锁,“砰砰砰....”特别危险,正在运送时候,敌军飞机突然来轰炸,“咔咔咔......”机枪声不断,飞机不停地扫射,程明光老人正扛着一袋面,一下子连人带面的就滚倒在田坎脚,弹片掀起的泥土盖在他身上,难以动弹。那一次,他在死亡线上跑了一圈。“过封锁线相当危险,敌人用炮弹来封锁,特别厉害,有的同志把东西送到前面,有的还没有送到就牺牲了。”那一次,他们牺牲了8名同志。
“吃干粮,吃压缩饼干,直接吃,硬到难以下咽。”回忆当时的军粮时,程明光老人眉头紧锁,狠狠地吞咽了一下口水,抖动的嘴唇下上下滚动的喉结仿佛吞咽的不是口水,是当年的干粮。
每个人都有背壶,背起一壶水,走到哪里,饿就拿来充饥,不允许开灶,在后方也只允许用无烟灶。“当时的无烟灶,是在地上挖一个灶,灶后挖条沟,沟顺着坡走,还需要再盖上泥土,距离越远越没有烟。”程明光老人用手比画着,绘声绘色的描述着当时的无烟灶。
据程明光老人回忆,当时抗战很艰苦,睡觉就睡在坑道里面,根本没有棉被,就一张油布、一个床单。在土上铺上油布、铺上床单,就直接睡。坑道里很潮湿,后来有的战士患了风湿病。各种困难、各种危险、各种恶劣的环境,也没能击垮他们的意志,个个都冲锋在前,奋勇杀敌。
“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借了东西要还……”在谈及部队纪律时,老人一字一句地说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烙印在程明光老人心中铁的纪律。“必须要会唱、会用,人人都要做到。”
转业:返乡入职
程明光老人讲述,朝鲜停战后,1955年7月,他转业回到家乡长顺,先后在长顺县供销社、物价委员会、县纪委、建设局、城建局工作任职。他始终牢记党的纪律,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钻研,默默奉献。
程明光在城建局工作时,先后任职规划设计室主任,负责做测量、规划、设计,直至退休。“当时不懂的,是组织上推荐我到工学院建筑大专班去学习了半年。”半年的时间,要全部学会测量、规划、设计,还是有难度。“不懂的地方回来了就自学,翻书、找资料,因为你必须会。”程明光老人坚定的话语背后,有着无数个熬灯守夜刻苦钻研的夜晚。
“以前测量苦得很,要经常去省里面的测量局,因为需要他们的资料,靠他们的图纸来找坐标,我们测量的东西、数据需要跟他们保持一致。”当时我们这边没有专业人才,有困难的,但想到必须把工作做好,再难也得做下来,得听党话跟党走。
“以前我们测量主要是靠计算,用珠算、计算器来算,测量距离计算复杂,需要不断校正,现在比以前先进得太多太多,只需要用红外线对准,就直接读数了。”程明光老人至今退休已有24年,回想起当时平日工作的点滴,不禁感叹现在科技发达。
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科学越来越发达了,什么都好了。“你看现在有小车,出门也方便。”程明光指了指停在院中的老年代步车,利索的上车“演示”到,“这里是空挡、这里是倒挡、这是油门,”“开车其实并不难,难在你要严格按规范操作,按规则行使。”
“任何事情你都必须严格,不然你就做不好工作。”从战争时代的战士到和平年代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程明光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信仰:红心不变
作为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程明光清楚记得自己的入党时间——1958年8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直到现在,程明光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宣誓的情景。
“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共产党人,所以我很相信共产党。”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感慨万千。“根本没想到自己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这都要感谢共产党。”
“新一代军人要听党的话、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一切为人民,尤其是习主席讲的那几句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一代干部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在采访中,程明光多次提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怕死不参军、宁可战死不可投降。虽然在讲述战斗故事时,老人说得轻描淡写,但当时的危险,也许只有老人知道。
“我们国家的政策很好,中央也考虑到地方,地方也听中央的,各行各业、各部门一切行动都听指挥,步调都很统一,不然怎么控制呢。”在谈及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老人激动地说,“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这都是党的功劳、人民的功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新一代人有新一代人的使命,始终要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让中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在老人的菜园子里,老人一边摘菜一边说道。
从17岁参军到如今87岁高龄,无论身在什么岗位,程明光始终以军人的姿态和党员的情怀要求自己,诠释着一日参军、一世情深,一日入党、一生跟党走的崇高理想。
太阳慢慢地下山了,老人走到屋子的镜子前,整理身上的军装,回想自己当年参军时的样子。青春不在,英气依旧。
记者:罗远鹏
编辑:班晓静
编审: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