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猪肉天天吃,杀猪饭一年一度,都是吃猪肉,照说无甚新鲜感,却为什么就偏偏盼着这一顿,大概,一年一度,便有了某种仪式感,甚至期待。
上周朋友相邀,在青岩镇龙井村吃杀猪饭。名不虚取,村子里真有一眼井水,不过,来晚了顾不上看景色,还是匆匆登楼,赶紧整上一碗排骨汤来得实在。
猪是上午刚杀的一头四百斤大肥猪,据说养了差不多两年,满满一桌子菜,什么部位都没落下——
猪肝、腰花、肚尖用宫爆之法炒之,光看颜色,就知道味道不会差。要说遗憾,是腰花太少,没拈几筷子就只剩下汤汤水水,但真是好吃,胜在食材新鲜,厨师也高明,几味菜的火候,都炒得不过分毫不差分毫;
排骨自然是煮成火锅最好,更妙的是里面还有巨大的龙骨,不会跟任何人客气,拣出来便上手啃,要知道,论肉的好吃,很少有部位能跟紧挨着骨头的这部分连筋带肉的更香,更有咬口,最后,免不了的是吮吸骨髓,那个痛快,简直忘记了饭桌上的一切礼数和成年人该有的矜持;
吃杀猪饭,窃以为猪大肠必不可少,看到便叫人欢喜。大肠与血旺,煮成一钵,黄豆芽垫底,略去油腻,保存着肥的口感,棒得不得了,吃到最后,凉了索性就倒进火锅里同煮,加上村子里自家栽种的青口白,甜得人人叫好;
当然还得有腊味,麻辣的黔式香肠和腊排骨蒸了几大盘,也是老板自家的出产,肉本身就好,熏制过程又增加了烟火味,量也多了,但不要紧,吃不完打包带走好了;
最后,必须以糟辣椒炒肉结尾,没吃米饭,上了一大份煮好的米粉作为主食,有舀辣子鸡拌来吃的,我挑些炒肉和炒内脏之类的来拌,照样好吃。
得,这顿饭写到此处,没有大的遗漏了。借此谢谢主人家,深情厚谊,都在一碗碗一碟碟的肉山脯林里。
杀年猪是个由来已久的民俗,传统上,猪从出生到出栏,生长期大概一年左右,育肥到一定程度,正好赶上春节前夕,“腊月杀猪”,正好为过年做好准备。猪杀下来,一顿吃不完,大部分腌制起来,可供后一年之需,老百姓拿来吃所谓“刨汤肉”的部分,其实多为头、蹄、下水、血、骨头等所谓边角料,烹饪得宜,加之新鲜无敌,哪有不好吃之理。
贵阳附近,可吃杀猪饭的去处不少,甚至在郊区还开有不少“刨汤肉”店,一年四季开门做生意,随时可去尝鲜,味道也都出色,但这一顿杀猪饭还是会叫人期待,道理何在?
中国人说过节的那个“节”字,本是竹字头,简化变成草字头,就有些说不通了,《说文》:“节,竹约也。从竹即声。子结切。”竹子中间的那个间隔,将其分成若干段,这个间隔的坚固结节的部分,便是“节”。至于骨节、气节、节令等等,都是引申出来的意思,风俗上一年中遇到特定的时候,便有一个仪式性的日子,好比是竹节,偶尔隔断一下,再恢复到常态中,约定俗成,让我们每遇一节,就知道有些事情应该去做。就好比竹子,就手摸来,忽然咯噔一下,摸到个竹节,心里也咯噔一下,晓得该稍事修整,庆贺玩耍,这个挥之不去的记忆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基因深处,天天都在吃的猪肉,一旦套上“杀年猪”“吃杀猪饭”的名头,便有了不一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