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文化旅游发展工作,着力推进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为贵州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文旅行业力量。
2016年以来,贵州旅游业持续四年保持“井喷式”增长,文化旅游累计助推超过1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四分之一。
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
文化扶贫,助力全面实现文化小康
贵州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强化贫困地区群众共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拓宽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奔小康的产业支持。
文化育民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扎实推进“三才”人才支持计划,通过选派培训、志愿者招募、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一大批文化紧缺人才,发挥了文军扶贫“扶智”、“强志”的重要作用。
文化励民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自信。紧扣脱贫攻坚现实题材,创作了黔剧《天渠》、花灯戏《云上红梅》、音乐剧《吉他》、话剧《文朝荣》、音乐会《黔韵华章》、交互式民族音画《高原·听见贵州》等一批优秀大型作品。在全省脱贫攻坚一线开展惠民演出,为脱贫攻坚凝聚精神力量。筹办“黔农好物促销活动”,推动贵州十二产业产品和9+3贫困县农特产品走出大山销向全国。争取中央补助贵州省戏曲进乡村专项资金1.5亿余元,每年为1206个乡镇演出6场。
黔剧《天渠》剧照
文化惠民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动力。争取中央资金1.498亿元,实施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项目;争取中央提档升级项目经费4013万元,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争取中央资金3684万元,实施流动舞台车、流动文化车配置项目。推进贫困地区公共场馆建设,“五级”公共文化网络初步建成,实现贫困县(市、区、特区)、乡(镇)、行政村公共场馆全覆盖。
文化富民拓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子。联合省扶贫办确定了17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落地。探索“培训+订单+企业”合作模式,扶持非遗企业,带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联合有关单位举办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多彩贵州非遗购物节暨“非遗周末聚”活动,3760余件非遗产品走进直播间,24个贫困县产品参与活动,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直播带货。支持乌蒙山回旋战资源挖掘和猴场会议会址等红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化建设过程中打好“文旅融合”牌,发展培育民族传统手工业274项。
打造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文化板块”。在全省94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45个管理单元规划和建设配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截至2020年上半年,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45个、新时代文明活动中心775个、图书室865间、宣传栏839个、乡愁馆373间,配置文体活动设施1942个。同时深化文化服务,开展感恩教育,组建民间文艺团队、健身团队、电影放映队,培育文化志愿队伍。
旅游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产业支撑
连续四届贵州省旅发大会以乡村旅游为主题,指明了把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把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把旅游与农村产业革命结合起来。编制实施《贵州省旅游扶贫规划》,指导编制县级旅游扶贫规划,将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纳入规划。推动12大特色优势产业和生产基地按照“六园一库”模式改造提升,支持开发农耕文化园、养生养老等融合型新业态新产品。38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数量居全国并列第3位,播州区花茂村、江口县云舍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获文化和旅游部高度肯定;获评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4个、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4个、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1个(全国仅9个);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51个;标准级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经营户(农家乐)达到2400家;联合发改、扶贫、人社、民宗等部门,支持武陵山、滇黔桂、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县完善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西江千户苗寨
把旅游发展的模式因地制宜的实践起来。紧扣旅游停车场、厕所、公路、集散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助力脱贫攻坚。涌现出建设美丽乡村整村脱贫的“花茂路径”、互联网+旅游扶贫的“好花红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的“西江样本”等助推脱贫先进典型。20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雷山县、花茂村等9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依托发展和提升文化旅游,2020年新开发劳务就业扶贫岗位7485个。
把旅游的创新利益联接起来。争取脱贫攻坚投资基金42亿元支持旅游扶贫项目建设,联合农业银行省分行创新推出“乡村旅游e贷”金融产品并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截至2020年9月底,累计发放“乡村旅游e贷”39.05亿元,惠及乡村旅游经营户2.38万余户。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创业,联合团省委连续2年举办贵州省乡村旅游创客大赛,着力发现和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创客,“乡村旅游+旅游商品、非遗、民宿、红色文化”等近500个项目参赛。20人入选全国乡村文化旅游能人。
东西部协作,携手共拓旅游市场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与对口帮扶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签订帮扶合作协议,在政策优惠、产业合作、宣传推广、人才交流方面紧密合作,并开展“贵有真情·感恩有你”贵州感恩回馈对口帮扶城市推介。
与携程、马蜂窝、途牛等大型线上旅游平台对接,将贵州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串联成旅游线路,加大线上推广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结合的方式,每年在对口帮扶城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并与帮扶城市知名报纸、杂志、网站、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合作开展旅游宣传,提高了贵州旅游在对口帮扶省份、城市的知名度。
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大会
与携程集团、东部华侨城等大型旅游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大会、“贵人黔行”等活动,共同开拓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据统计,6个对口帮扶省市入黔游客从2015年的3361万人次跃升到2019年的17527万人次,增长了5.2倍;入黔游客占比从2015年的30.5%跃升到2019年的52.9%,增长22.4个百分点。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位居外省入黔游客前三位。
全力以赴,助毕节试验区和“9+3”挂牌督战县脱贫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把支持毕节试验区和“9+3”挂牌督战县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
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中央和省级文化旅游预算资金支持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5.33亿元。2020年支持“9+3”挂牌督战县资金超过1亿元。
将毕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红二·红六军团将军山战斗遗址、鸡鸣三省会议旧址等8处文博单位成功申报“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方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等7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里杜鹃
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毕节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并在织金县召开第十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荐百里杜鹃管委会参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织金洞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评定大方奢香古镇、黔西中果河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同时,大力支持毕节试验区和“9+3”挂牌督战县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2020年以来支持乡村旅游建设补助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奖补资金1400万元。
脱贫攻坚已迎来最后的“决战”时刻,贵州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市场优势、产业活力和带动作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推广多渠道文化旅游成果分享机制,让更多贫困人口参与分享文旅产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