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的我生活在凤冈县城。老宅的黑瓦木屋里,铺着一块块未经打磨的木板。走在上面,木板“吱呀”地随着脚步吟唱。老屋后面有半亩地栽满茶树。春天,茶树上星星点点的绿色慢慢萌发,第一场春雨落下,绿芽们舒缓身姿向上伸展,这时候伯母就会带着我们去采茶。
清明前的茶叶品质最好,叶嫩枝脆。手指轻夹住叶间幼梗的中部将茶叶摘下,纷纷翠绿便飘进腰间竹篓。那时家中有一个圆筒粗腰白瓷壶,长年累月泡着满满一壶茶,夏喝苦丁叶滋津消暑,冬吃粗梗土茶养胃去湿。季节变换,里面的茶叶品种随时令而变。从小耳濡目染,我对茶的喜爱根深蒂固,工作生活之余泡一杯绿茶方能解乏。
2007年,我调入县里报社,开始奔波于各乡镇,对凤冈县情有了充分了解。当时正值全县发展茶产业,凤冈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大娄山南麓,是富锌富硒地带,这造就了凤冈茶同时富含锌、硒两种微量元素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一直留意用镜头与纸笔记录凤冈茶叶的故事。
去年搬家,书柜有一层全是我用过的采访本,随手翻开一本,里面全是故事。其中一条记录着,2011年冬我在老鸹山上采访,大雪纷飞的夜晚,二百多亩土地里,灯火遍布,车来人往,拉线扛锄开沟的人群热火朝天。农业局同志向我们解释:“茶苗要赶在翌年早春前移栽,春来扎根好成活。”夜灯下,鹅毛般的雪花打着旋飘落,一片片落在挖好的土坑中。
永安镇田坝村,也是我采访最频繁的地方。走进田坝,顿觉茶香四溢。村干部介绍:“以前田坝穷,农民想尽办法找出路,拔掉玉米种上茶树。如今,家家户户吃上了‘茶叶饭’,收入奔小康。”明前茶尤为金贵,春季采茶时节,茶农们争分夺秒,连孩童都利用周末帮大人采茶。
现在,四十多万人口的凤岗“人均一亩茶”已经不再是口号。从种茶、采茶到制茶、卖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现在每次下乡归家,我最喜欢的就是打开车窗看乡村风貌。山路蜿蜒,翡翠般的山峦,青砖白墙的农家小屋,袅袅炊烟从绿海中薄纱般飘起,饭香混合着炒腊肉、小青菜的味道钻进鼻里。农妇们聚在院落里欢笑闲谈,想来饭菜已好,就等着出外劳作的家人归来。从前过年回老家拜年,背篓里装满年货,靠脚力翻山越岭,压得人肩膀痛。现在好了,开车一口气直达老家门口,一马平川,户户通路。
前些日子,接到广东打拼多年归来的朋友邀约,到他新开的茶叶店里一叙。朋友说,在广东时,每年春天,父亲总会寄上十几斤自家茶园产的手工茶给他。广东茶文化氛围浓厚,但家乡的茶却让见多识广的客人品后惊叹。有客人提出,你的老家气候和土壤独具特色,怎么不回去发展茶产业?这个提议唤醒了朋友心里埋藏许久的念头——家乡生态良好,茶产业发展渐渐成熟;自家有茶园,品质知根知底;回到家乡,既可创业,又能陪伴老人。2015年,他回老家新建镇发展茶产业,带动茶农们增收。
看着侃侃而谈的朋友,我心生感慨。曾经的小城太小,一条人字形的路把县城划分为上下城区,一条街二十分钟走完皆是熟知的脸庞。当年很多年轻人离开老家出去打拼,如今又被这一缕茶香牵引回归家乡。
城市在发展,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推进,黑瓦木板的旧式建筑成为童年回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还新修了商贸街、幼儿园,街上店铺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装修精致的茶室、茶叶店,更是成为城市里的休憩驿站。
闲暇之日,我会在家里烧上一壶热水,全家人团聚桌前,摆上茶具、茶叶,静心品茶。凤冈有茶,凤冈人爱茶,茶香就是凤冈最让人留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