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竹筏
乌江,是贵州境内第一大河。历史上的乌江被称作“天险”,在构皮滩水电站修建前,原有库区河道弯曲、水流湍急、险滩密布。自古就有“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说法。
构皮滩水电站修建前的乌江
《强渡乌江》油画
乌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英雄河。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发起突破乌江战斗。3万余红军扎竹筏、搭浮桥,突破波涛汹涌的乌江。
回(廻)龙场战斗遗址一景
在乌江河畔,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回(廻)龙场渡口,是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天险第一渡,也是红军突破乌江迄今唯一保存原貌的渡口。渡口旁一处军民共造竹筏的雕塑十分引人注目。竹筏雕像背后的故事,发生在1935年。
红军扎竹筏雕塑
1934年12月下旬,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南岸,国民党蒋介石命令薛岳率20万中央军“追剿”红军,企图将红军歼灭于乌江以东、以南地区。1934年12月31日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瓮安猴场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分别从余庆县回龙场、瓮安县江界河、遵义县(今播州区)与开阳交界的茶山关,突破国民党黔军防线,强渡乌江天险,挺进黔北。
遵义会议陈列馆内竹筏、竹篓等展品
突破乌江战斗中,红军采用偷渡与强渡,夜战与近战,佯攻和主攻,泅渡、竹排渡与浮桥渡结合,向敌军阵地奋起攻击。1月2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回龙场渡口强渡乌江;1月 3 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在江界河强渡乌江;1月5日,红三军团第十团在茶山关渡口渡过乌江。1月6日,中央红军全线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东起回龙场、西迄茶山关100余里的乌江防线,3万多红军全部渡过乌江。
回龙场渡口一景
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军黔北,不仅打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梦想,把几十万国民党“追剿”部队甩在了乌江以东以南地区,更主要的是让红军赢得了12天较长时间的休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赢得了时间,奠定了基础,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伟大转折。
滔滔乌江水,英雄回龙渡。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与群众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红军强渡乌江指挥部旧址
为了帮助红军渡江,红渡村民伍万顺将自家房屋腾出,让给红军作为作战指挥部,红一师师长李聚奎、政委黄甦,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在这里指挥红军突破敌人封锁线。
红军每到一处,都会在群众的房屋或门板上写上标语,在岩门(半边街)李光武家房门上至今保留着红军书写的标语。
在回龙场渡口,当年帮助红军撑筏渡江成功的周金科等人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余庆县人民政府将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村命名为“红渡村”,以此纪念红军的英勇壮举。
构皮滩水电站修建后的乌江
89年后的今天,乌江两岸山峰仍然险峻,风光独绝,堪称画廊。临江远眺,眼前的乌江,江面宽阔,水平如镜,全然不见89年前红军强渡乌江时那条水流湍急的天险。采访得知,2008年乌江下游的余庆县构皮滩水电站建成蓄水后,抬高了水位,将原本水流湍急的水流变成了平湖。
现在,上游的江界河、茶山关两个渡口战斗遗址已被淹没,电站大坝下游的余庆回龙场渡口是红军突破乌江唯一保存原貌的渡口。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此立纪念碑,将其列为贵州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突破乌江纪念园
2019年,余庆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县域红色资源禀赋,依托回龙场战斗遗址,建设了突破乌江纪念园。园内建有纪念广场、主题雕塑、文化走廊、红军码头、红军步道、长征线路图、突破乌江陈列室、回龙场战斗指挥部旧址等设施,全面展示中央红军强渡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口战斗场景,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核心区遵义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媒记者 唐源 匡斌 简久兵
余庆融媒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