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夯实法治根基 守护绿水青山

动静原创贵州新闻联播
1625960520
积分商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贵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构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目前,已制定出台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128件,占全省现行有效法规总数的28.6%;13个方面、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守护绿水青山的力量,正不断增强。

上个月,贵州、云南、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7月1日起同步实施。作为我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赤水河实现了从“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规一处副处长 胡頔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规一处副处长胡頔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贵州省率先出台了全国第一部流域管理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对流域规划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作出详细规定。《条例》催生了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第三方治理等12项生态文明改革制度措施,推进赤水河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先行先试,以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贵州率先出台了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颁布实施30多部配套法规;率先实现省域内全域取缔网箱养鱼;率先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用法律“红线”守护了生态“绿线”。

胡頔说:“围绕水、气、声、渣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相继制定了水污染、大气污染、环境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定水土保持条例、义务植树、国有林场条例等促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法规。可以说,贵州省生态环保法规制度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多件法规走在了全国省级立法前列。

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规范公正的执法,让生态文明的法治保障落到实处。目前,贵州已在33个基层法院设立了环境保护法庭。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全省各级法院共受理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及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14106件,审结10589件,对环境违法“零容忍”。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 李丽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李丽介绍:“在近十五年环境司法探索中,将绿色低碳、节约资源、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等现代环境司法理念贯穿生态环境司法全过程。审理了全国首例环境信息公开案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案件,先后有20余件案件被最高法院评为典型案例或者入选最高法院公报案例。

实施大生态战略,贵州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筑牢绿色屏障、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五个绿色”的总体部署。并在绿色屏障建设制度创新、生态旅游发展制度创新等八个方面大胆创新实践。同时,贵州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建立河长制、林长制、绿色制造三年专项行动计划等试验区34项核心制度已全部完成。

如今,贵州经济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2%,同时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并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城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良好的生态已成为贵州的靓丽名片。

游客 戈奋观

游客戈奋观说:“这边的环境很好,青山绿水,空气宜人,养生的地方,我已经来了将近一个月。

游客 吴雅云

游客吴雅云说:“这边空气又好,温度很适宜我们,真的好舒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的多彩贵州生态优美、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贵州将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努力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上出新绩,继续为美丽中国贡献“贵州智慧”和“贵州模式”。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苏畅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