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困牛山壮举竖丰碑 人民至上代代传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23809460
困牛山壮举竖丰碑 人民至上代代传

困牛山壮举竖丰碑 人民至上代代传

00:00 / -

北有狼牙山,南有困牛山。石阡困牛山,流传着百壮士的传说。87年前,红六军团西征进军石阡途中,甘溪战役失利,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重围。为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五十二团把敌军引向了困牛山,面对敌人的步步逼近,战斗到最后的百余名红军战士宁死不误伤群众、宁死不做俘虏,边打边退,直到退到悬崖边,毅然飞身跳崖。英勇壮举感天动地,在困牛山群众心中竖起了不朽的丰碑,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阡人铭记先辈遗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践行“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革命精神。 

“红军红军血肉相亲,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傍晚的风裹着几句讴歌红军的打油诗轻轻拂过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一棵茂盛的桂花树下,镇里的教办教师蔡朝辉指着连绵大山,将祖辈们告诉他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1934年,红军从石阡甘溪到川岩坝,又到我们困牛山,打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红军宁愿牺牲自己选择跳崖……”

村里口口相传的红军故事,正是发生在87年前的困牛山战斗。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两个师六个团突围西征,由湘入黔。进入石阡甘溪时,遭遇桂敌战斗失利,红六军团被截成三段,陷入了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重重包围中。10月16日,为掩护军团主力顺利南撤,粉碎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十八师五十二团800多人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领下,将敌人引向了困牛山一带,展开了激战。 

困牛山,三面临河、两面悬崖峡谷、四周高山环绕。把敌人拖进了这个“牛儿也会时常迷路”的险境里,军团主力安全突围了。然而面对多于自己十倍的敌人,负责断后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只剩下400多人。敌军狡猾,见红军不打穿百姓衣服的人,竟裹挟当地老百姓混在地方民团中当“人盾”。红军怕误伤百姓,便朝天开枪威慑敌军,战斗不便展开。

师长龙云带领200多名红军突围,100多名红军留下阻敌,从山上一路被逼退到一处长约500米、高约70米的虎井沟悬崖边。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伤百姓!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100多名红军折断枪支、摔掉武器,纵身跳下悬崖。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丁浠:“100多名红军跳崖,大部分还是牺牲了。有的跳下去以后身体插在树枝上,有的跳下去以后就被淹死了,或者被河水冲走了。才十五六岁、二十几岁的年纪,在现在看都还是一些读书娃娃。”

红十八师师部和五十二团没能突破重围,团长田海清遭敌杀害,师长龙云被俘,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用生命为大部队赢得了有利战机。二进甘溪,红六军团从血泊中站起来,成功突破强敌包围伏击,与红三军完成了红军长征第一次胜利会师。 

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丁浠

“困牛山战斗是长征史上一场比较悲壮和惨重的战斗。五十二团牺牲自己,为革命留下了火种。后来红六军团主力顺利到印江木黄与红三军会师,最后成立了红二方面军。”丁浠介绍道。 

硝烟散尽,如今的困牛山草木青翠,山腰间矗立着一座“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站在当年100多名红军战士拼尽生命的地方,周遭鸟鸣虫唱和谷底潺潺水声萦绕耳畔。俯身看去,绝壁危崖已嵌入苍翠里,山脚的黑滩河依旧奔流不息。

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玉幼时便和爷爷来这里祭奠红军,那时她不明白爷爷为何落泪,只记得爷爷曾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黑滩河水。”1989年,张国玉从隔壁的老君山村嫁到困牛山村后,她渐渐读懂了那段历史。“爷爷去世之前我去看他,他还记得这一段历史,说红军是好人,你们今天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记得感恩,一定要好好地把红军故事讲下去。”

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玉(右)

2001年,张国玉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10年,当选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在脱贫攻坚战中,困牛山村完成了9公里“组组通”硬化路,新建了两个饮水工程,实施了广电网络村村通工程,打通全村水电路“最后一公里”。张国玉还带头创办合作社,发展生猪代养、蜂糖李、板栗等产业。2017年,全村脱贫出列。一直以来,她始终铭记爷爷生前嘱托,弘扬困牛山红军精神,想方设法为乡亲们谋幸福。

“现在我们就要以产业为基础,依托红色文化壮大集体经济。我们有100多亩水田,计划把它打造成体验园,搞精品水稻,稻田养鱼。红色旅游发展起来了之后,游客们能够在这个地方享受吃、住、玩。”张国玉说道。

 翻过困牛山,来到30多公里外的国荣乡楼上村,一串串曾经匆匆的步履引人追寻。据史料记载,1934年,红六军团在甘溪发生遭遇战后,辗转迂回,主力部队10月16日从朱家坝南撤,经过核桃湾、关口、十二山、柏杨乡、分水岭、三塘,击溃了湘、黔敌军的阻截,重新攻占石阡县国荣乡。在楼上古寨,由村民周永之带路,经上葛宋、穿洞、少女峰、牛皮沟的一条小道,于10月17日上午重抵甘溪。

楼上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其斌

楼上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其斌说:“红军没有向导,我们村一个叫周永之的村民就给他们带了路,从我们这里到甘溪,走小路的话只有5公里。路很崎岖,但这条路很隐蔽。” 

石阡县干部群众体验当年的红军步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红军当年走过的小道全长不足十公里,曾是国荣乡、甘溪乡两地百姓互为往来的重要通道。经过80多年的风风雨雨,荒野间植被疯长,许多乡间小道已被水泥路取代,而这条山路仍完好无损地存在于此。2020年,石阡县对这条红军步道进行了恢复,并打造成旅游公路,很多省内外游客都去走过,体验红军当年的艰难。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千年古寨的历史积淀,近年来,楼上村着力打造成为一个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的“诗与远方”。养正书院里开办了国学班,古戏台响起了说春曲,电视剧《雄关漫道》在千年古寨取景……看准了发展的良好势头,不少村民纷纷建起了民宿,开起了农家乐。 

楼上村村民周其双

楼上村村民周其双笑着说,自家的穿斗式老木屋是明清时期留下的“宝贝”,前几年重新装修了房屋内部,办成了乡村民宿,住过的游客都说好。“从北京、天津、湖南、江西来的游客都有,有个上海游客来住了二十多天。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在这里品农家饭、游玩古建筑,体验农村的历史文化,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作为村民我也很高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沿着幽静小道,爬到楼上村最上方的观景台,古寨全貌尽收眼底,当年红军跋山涉水的那条小路已经被打造成红色旅游公路,周围的通村通组路、产业路四通八达,串起了楼上村乃至整个国荣乡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国荣乡党委书记郭锋

巍巍青龙山,万亩苔茶舒展,漫山遍野缀满新希望。清清廖贤河边,连片的花卉苗木长势良好,1500万株楠木迎风招展。国荣乡党委书记郭锋感慨道,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过去的国荣乡就是个荒山坡。由于缺水,全乡人均有效灌溉不到0.25亩。解决用水难题,是一项重点工作。“国荣乡离县城不到15公里,也需要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除了交通闭塞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水资源比较匮乏,老百姓大多住在700~900米的山腰上。目前,全乡大大小小实施了8个提灌工程,其中实施了一个二级提灌工程,用来重点解决集镇及周边老百姓的饮水问题。”

何止国荣乡!“十三五”时期,46万石阡人齐心协力、奋战贫困。2019年,全县173个贫困村(29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进入新发展阶段,石阡提出了高质量实施“生态立县、基建强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文旅活县”五大工程。战场变了,初心不变!人们骨子里依然延续着80多年前的红色基因。 

石阡县县长曾奕辉

“我们一定要持续传承这种红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不管是流多少汗,流多少血,都是值得我们去做的。我们要紧紧围绕老百姓所想、所需来谋划工作,确保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石阡县县长曾奕辉说。

去年,在外务工的80后姜世花回到了老家,在国荣乡的一家苔茶公司找了新工作,还可以就近照顾两个孩子上学。 

姜世花(左)

“以前我们一般都是出去打工,娃娃在家里面也没得人管。到厂里面来上班已经有一年多了,一个月的话4000多点,我在这里上班跟着他们操作机器,主要就是离家里面比较近。慢慢的学,希望自己有能力后可以开个小厂自己来打理。”姜世花笑着说,幸福生活把握在自己手中。

在长荣生态产业园,石阡县长荣联合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敏正在和远道而来的客商洽谈苗木生意。李敏说,公司主要从事花卉苗木的生产经营、园林工程项目、农旅文旅项目等业务,以带动和发展当地经济,助农增收为己任。

 石阡县长荣联合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敏(右)

“我们从老百姓手中把土地流转过来,180块钱一亩,按照每三年一次递增20%,三年一付,到现在已经是第二个三年了。考虑到现在在家里面的大多数是上年纪的村民,我们把女工用工年龄放宽到65岁,男工用工年龄放宽到70岁,给他们提供一个就业的平台。”李敏介绍。 

国荣乡新阳村驻村第一书记向亮

推开国荣乡新阳村的农家院门,驻村第一书记向亮正在走访群众。2017年,同事李剑桥把接力棒交到了他手上。脱贫攻坚顺利收官后,向亮还要继续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有一个组的老百姓,他们想种油茶,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也在进行申报。我们一批一批的驻村干部接续奋斗,也会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奋斗,赤诚为民,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贵州台记者哈思挺、陈思思、陈杉杉)

编辑

陈思思 徐晨晰

责编

刘燕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