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国内首座商用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南宁振兴加能站在广西建成并成功试投产,为解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运输存储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氢气密度小,而储氢容器自重大,所运输氢质量约占总运输质量的1%,整体运输效率很低,运输成本较高,分布式站内制氢技术有效解决了氢气长距离运输困扰,分布式制氢的主要包括电解水制氢、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氨分解制氢等几种路径。
电解水制氢技术应用最早,主要有碱性电解水制氢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两类。分布式电解水制氢过程的电耗成本占氢气总成本的75%~85%,而且电价越高,此占比越高。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是新一代电解水制氢技术,与碱性电解水制氢相比,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低于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但设备投资较高,是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价格的5倍左右。
天然气制氢将甲烷和氧气经过催化剂的处理,并用水热技术将甲烷完全燃烧,从而得到含有大量氢原子的氢气。它的优势是原料获取方便。
甲醇制氢以甲醇和水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
氨是高效储氢介质,具有能量密度高、储运容易、储运成本低、产出的氢气纯度高、用户终端无碳排放等优势。作为全球第二大化学品,氨的所用原料来源广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国和消费国,合成氨产业遍布全国,发展分布式氨制氢具有良好的基础。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首次将“氨”作为重要储氢载体列入重点攻关方向,明确提出开展“氨氢储能”示范。
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已积极布局“氨经济”,通过 “氢-氨-氢”这一流程完成“绿氢”运输。
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持续出台政策支持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国内加氢站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国内长距离输氢管道正在规划建设。
目前,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三大区域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在氢能的技术创新、在电解水制氢装置,储运设备和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已掌握了一批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在逐步推向市场。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加速突破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材料及核心技术设备瓶颈。国内氢能以合成氨、甲醇等为代表的化工用氢占比约80%,2022年,合成氨约占氢气消费总量的31%,预计这部分用氢未来完全用绿氢替代后,可实现每年碳减排超2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