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乡村,幸福绵延。
走进黔北新时代农村,处处都是新风貌。“百姓舞台”话文明,文化广场欢乐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巧解”群众所思所盼。
着力建设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遵义各地各部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深化文明实践,坚持守正创新,厚植新风正气,文明浸润乡土,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风尚,推动乡村振兴更好舒展精神之翼。
文明实践志愿项目,引领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什么是乡村振兴?就是让我们产业更好、家园更美、生活更富……”赤水河岸边,丙安古镇茶馆里,一群人坐在茶馆里,围坐在嗑子匠身边!嗑子匠马国友结合当地红色文化,宣讲党的政策,赢得现场群众阵阵掌声。
人群中,丙安红军学校郑仪蓉问道:“爷爷!幸福是什么?”
“就是跟着党走,吃穿不愁,上学不愁…。”马国友回答道。
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方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温润千家万户。在赤水不仅有“嗑子匠”宣传党的政策,还有“文明提调官”树新风。
“婚丧嫁娶不铺张,门前屋后摆整齐……”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村副主任余广才拉开嗓子说着。
这是村里人最熟悉的场景之一:只要天不下雨,每天下午6点左右开始,朝凤亭就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在文明提调官的引导下,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的语言,确保将新思想、新风俗传递到群众身边……
让党的声音入脑入心,以“新”的文明行为“置换”了“旧”的陈规陋习。近年来,遵义市各地因地制宜,围绕群众需求,以全市2400余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组建类型多样的志愿者队伍,持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大地欢歌·和美乡村”“庆丰收、促和美”“我们的中国梦”等主题文化活动持续丰富活跃群众精神生活。
一桩桩、一件件接地气、深入人心的志愿服务实实在在地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两心”融合,双向赋能文明活动有声有色
在遵义,像赤水这样文明新风“绣”出幸福的地方越来越多,文明在遵义不再是“盆景”,而是每个角落皆在的“风景”。
那遵义是如何让文明成为这座城里每个市民的自觉、每条街巷的日常、每个日常里的人间烟火。
“呱呱呱!不收礼,不送礼……”在桐梓县娄山关街道鞍山社区二楼活动室内,鞍山小学四(5)班师生们和桐梓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共同录制童子童谣。
这是桐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的生动实践之一。
“我们通过‘三融三建’迅速推进‘两心’深度融合,一是‘融队伍’,建立合署办公管理阵营。二是‘融平台’,建立一体服务同心载体。三是‘融机制’,建立线上线下联席机制。”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刘昌政说,将县融媒体中心电视、广播、微信、抖音等12个传播平台全部纳入文明实践宣传阵地,截至目前,共推出《桐梓哥妹仔》《童子童谣》《你的心愿,我来帮》等线上线下文明实践活动,共引导群众40万余人次,真正实现“两心融合”有内涵、有效果。
坚持把各类阵地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挖掘调动起来,打通贯通联通,形成整体合力,141万志愿者、6110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遵义不断以独有的精管善治为文明幸福“加码”。
建立健全机制,激发全民文明实践
“红红的日子火火的来,火火的日子红红的来……”一大早, 播州区龙坪镇村民尤来平哼着小曲来到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领取志愿服务任务。
“参加志愿服务,积攒文明积分。”尤来平高兴说,“这积分可以到超市兑换商品。”
围绕乡风文明、产业发展以及群众揪心事,播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建立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吸引更多志愿者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向全区群众提供“一篮子”志愿服务,持续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围绕建设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近年来,遵义市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色阵地属性,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文化特点,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从队伍保障、项目活力方面,赤水探索出“五大员”“5路工作法”、桐梓探索出“三融三建”促“三增三有”、播州探索出“四联四强”等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工作路径模式,不断以基层的创造力激发文明实践的生命力。
遵道行义,文明有礼,如今在遵义,全市党员干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用讲、评、唱、帮、引等创新形式践行科学理论,培育主流价值,举办惠民演出活动,推进移风易俗,一项又一项活动,厚植新风正气,培育时代新人,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洋溢在万千农民幸福的笑脸上。
全媒记者 金枭枭 简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