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能代表贵州特色?答案肯定不止一个,但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定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到的了一座藏在学校的博物馆——凯里学院苗侗文化博物馆。这个馆与各种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相比,可谓小家碧玉,不要看它外貌虽小,却内有乾坤,这里收纳了各类苗侗服饰、织品绣片等藏品共1600余件,浓缩展示了苗侗优秀文化遗产和民俗传承。
苗族蜡染祭鼓幡
进馆后,首先看到的是一组苗族蜡染祭鼓幡,是这里的精品馆藏之一。祭鼓幡是苗族公鼓支系的同胞,在度过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时会使用的物品。这一组祭鼓幡在原始祭鼓幡的基础上加长了5米,因此显得更加气势磅礴,18条幡上印染着各种龙纹,粗犷而奔放,远古的浪漫气息瞬间喷涌而出。
苗侗文化博物馆服饰馆
苗族服饰被许多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因此苗侗文化博物馆的服饰展厅,绝对是整个馆藏展示中的重头戏。这里仿佛一个色彩斑斓的时装秀场,一套套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服饰,都是一扇扇窗口,向人们展示苗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沿革。
“这套服饰是雷山桃江型苗族女盛装,在唐宋年间他们翻越雷公山而来,为了便于劳作,他们把以前的长裙改成了现在的超短裙,只有15厘米,它以‘万’字纹表示生生不息的文化符号,以坦肩、短裙为造型款式。”凯里学院苗侗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淳于步还介绍到,这个支系的银冠是所有苗族使用银冠支系里面最早的。
在大数人的意识中,银冠是苗族同胞的标志性头饰之一,这套女盛装虽然也头戴银冠,身挂银饰,但它却是一套侗族女盛装。淳于步告诉记者,“这是一套从江高增型侗族女盛装,侗族是百越民族的其中一个支系,他们头上的银冠是百越民族鹭鸟崇拜的造型纹样,他们脖子上戴的项链、项圈是蛙卵和鱼卵的造型,南部侗族和苗族由于长期杂居在一起,他们的服饰工艺、用色很相近。”
除了成套的服饰,苗绣也是延绵千年的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同胞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历史的记忆、祖先的崇敬、文化的延续都镌刻在了一针一线之间。
“这个背扇是迁徙到贞丰去的一支黑苗留下来的遗物,它的纹样是以蝶、鸟复合为主,编织精巧细腻,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工艺的。”作为苗侗文化的资深研究员淳于步表示,这扇背带的纹样完好地保存了该支系两百多年的原始纹样,在它的工艺和历史文化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苗侗民族文化也保存得相对完整。目前,凯里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产学研的成熟体系。千年传承的文化又有了新的生命力,那些美妙的图案,精巧的技艺,不仅被珍藏,也正在被使用。这些由一针一线幻化而成的既传统又时尚的商品,正在从贵州销往全国乃至全球,向人们讲述多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