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就建在梭戛苗寨。1998年10月31日梭戛生态博物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这个由地方、省区、国家乃至国际的多层合力下创建的生态博物馆终于诞生了,从此以后,梭戛苗寨的一切都发生了疾速的变化。
箐苗曾是一支很少和外界打交道的族群,这支鲜为人知的小族群严格地遵守着族内通婚的原则。几百年来,他们仍然生活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
照片由吉米·尼尔森拍摄
请勿转载使用
梭戛苗寨曾是一个完整而封闭只进行族内婚的原生性文化生态群落,正是这种地理条件和文化社会的封闭,使得梭戛苗族在数百年来形成和保持了自己完整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文化事像。
系列纪录片《梭戛苗寨》不仅记录了当代梭戛苗族人的日常生活和面貌状态,也有大量梭戛苗族人珍贵的旧时生活影像资料。该系列纪录片一共四集,采用人类学家的视角和特色化的表达方式,真实、详尽地向观众展现了梭戛苗族独有的风土人情,也引导观众去深思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等现实问题。
8月29日周六晚20点10分,大型系列纪录片《梭戛苗寨》第一集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梭戛苗寨》
第一集
箐苗族群自称Meng-rong, rong的意思是“山林”或是“箐”的意思。在贵州,人们把生长很茂密的山林叫做“箐”。把Meng-rong翻译为“箐苗”符合当地苗族苗语自称。
箐苗总人口大约有五千多人。他们的祖先在梭戛定居之后,延续至今大约有数百年的时间了,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十二个村寨组成的苗人社区。这支苗人在这里创造了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独特的文化。
梭戛苗族硕大盘发和月牙形木梳是梭戛苗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如此独特和鲜明的文化事像导致了外界对它强烈的好奇与关注。
吉米·尼尔森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英国民俗摄影师,在全球以拍摄民族村落闻名。他此行拍摄主要是从美学的角度展现梭戛苗族的文化、人物和服饰是他拍摄的重点。
吉米.尼尔森选择了这远离村寨的外景,村寨中那一批批新建不久的建筑成为镜头中隐隐约约的远景。吉米.尼尔森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变化,他希望在自己的镜头中拍到的是传统的和原生性的文化样式。
在他者的眼光中,梭戛苗族是被凝视的对象。这是一种复杂的凝视,有人看到的是独特的人类生存智慧与生存美学的迷人光彩和独特价值的珍贵;有人看到的是艰难环境下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是两种不同的影响,一种是基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珍惜和保护的美好愿望;另一种则是出于对人类的窘迫和贫穷应得到改善和改变的善良意愿。
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力量的理据分为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两种理念。尽管理想的情况是,人们希望保护和发展是一体两面同时并举的工程,但实际的情况却往往是经济的发展在恣意地改变着文化,使文化失去了他们原汁原味的面貌。
照片由杨安迪拍摄
请勿转载使用
跳花坡是梭戛苗族青年人的节日,从功能上看,主要是为青年男女提供认识交往以便达成婚姻的目的。五月端午,梭戛乡好几个寨子的年青人们都相约去跳花坡。山地开阔的地方便是理想的跳花场,一般都有较为固定的地点。这是一个让年青人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和魅力的地方。
跳花坡是一种大型的公共性节日活动。一次大型的花坡节会引来成千上万人的参与。每次去过花坡节之前,认真的穿戴和打扮是必不可少的,女孩子们尤其如此。
过去,这种节日活动完全是由民间自己操办的。现在地方政府也会为活动搭台,提供一些设施,也适时地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一些技术推广、计划生育、卫生知识以及时事政治教育方面的宣传。
这些年来,为了提高和扩大地方的知名度,地方政府很乐意支持花坡节活动,甚至想把花坡节打造成一种旅游的产品。很多新鲜的事在这里涌现,外来的文化也很自然地融入到这个空间。多种文化在这里的交织、叠加、混杂,使得今天的跳花坡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成为一种文化狂欢的场域。
三眼箫是梭戛苗族的传统乐器。这种乐器结构简单,声音古朴悠远,颇受梭戛苗族人的喜爱。过去,村寨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听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在夜空中悠久地飘荡。近些年来,由于寨子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能吹奏三眼箫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熊国云是寨子公认吹三眼箫的高手,他今年要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学习吹箫就得先学会做箫,从选材到制作,整个过程要手把手地传教。
梭戛苗族女人擅长刺绣与蜡染。一个女孩从小到大必须学会的手工就是刺绣与蜡染。
梭戛苗族的刺绣以十字绣为主,纹饰图案精致独特,用刺绣与蜡染装点的服饰耀眼靓丽,具有某种神秘感。
熊国云和妻子一直在外面做力气活,夫妻俩唯一的欣慰便是看到孩子们都渐渐长大了,自己的手艺也有了交待和传承,也是这份手艺把一家人凝聚在一起了。
杨安迪是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的摄影教师,十几年前就带着相机来过梭戛。今天,杨安迪又带着相机来到这里。这样的跟踪拍摄记录了梭戛的变化。
杨安迪和吉米.尼尔森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他者,摄影家们敏锐的眼光都会看到梭戛苗族文化的精彩和社会经济的落后,也自然会产生一些判断和希望,但是作为当地本土民族却更清楚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对于梭戛苗族来说,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是更能让他们兴奋和迫切的需要。
照片由杨安迪拍摄
请勿转载使用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梭戛苗族人和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故事,请持续关注《记忆贵州》栏目推出的系列纪录片《梭戛苗寨》推文,以及每周六20点10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梭戛苗寨》。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系列节目: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川盐入黔》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苗族鼓藏节》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山脉人脉文脉》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
每周六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