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穿着,安顺的吃喝”。安顺是个爱吃、会吃、喜好研究吃的地方,这里美食多元丰富,酸甜苦辣咸每种口味都有。赠君一份食单,享最真安顺乡土滋味。
青椒炒山药果
戴明贤先生名著《一个人的安顺》单列《食谱》一篇,当中有言:
山药是安顺人喜爱的菜蔬。省城人上菜市,看见山药就会说安顺来的。山药是块茎,状如老藤。煎、炒、烩、煮汤、做圆子皆宜。根结小果如毛栗子,叫“山药果”,青椒炒之,比山药更好吃。
戴老师德高望重,在安顺人皆敬仰,我更是素所服膺;但甫看到这段话,心里是犯了嘀咕的——您老这也太惜字如金了,这么一道安顺名菜,做法味道,就只给了十个字?
聚会时和朋友谈及,朋友乃言,与其怪人家戴老师字少,还不如你自己写一篇。
因不揣浅陋,试为戴文作一注释。
山药果,别处或叫山药豆,因其长在山药的藤上,或椭圆或滚,形看上去很像是山药结出的果实,故以山药果名之。实际上,它是山药腋芽的变形,也称为地上块茎,故其营养成分与地下根茎的山药基本相同。亦入药,可补虚损,强腰腿,益肾;药名很别致,叫零余子。
山药果
不过不知是否受这药名的影响,虽然山药在我国种植广泛,但多数地区对山药果大多弃而不收;少数收来吃的地方,做法也比较简单,或蒸或煮,或煎熟后以椒盐蘸之,味道终归比较单一。
民谚云:贵阳人重穿着,安顺人重吃喝。在山药果这道菜面前,安顺人确乎体现了一“重”字,请先略陈其做法如次:
山药果洗净漉干;锅置旺火,入菜籽油烧热,放山药果转中火徐炸至断生捞出;另起一锅,入少许猪油及菜籽油(安顺人称“合油”) 烧热,依次放入蒜瓣、剁碎的青椒和西红柿炒香,再烹入一勺甜面酱滑散,旋即放入炸好的山药果,调味,撒葱花装盘即可。
此菜清香满口,酱香浓郁,辣味适中,较诸山药,除同样软糯之外,口感更加细腻弹牙,这大概是戴老师“比山药更好吃”一说的底气所在。类似做法,安顺尚有特色菜如炒寡蛋。不过寡蛋摆不脱“黑暗料理”之特质,外地人到安顺,一听菜名,即大摇其头,不复品尝,拥趸远不如山药果之多。
青椒炒山药果
说及拥趸,不得不提及作家戴冰兄。一次在一起聚餐,我做了此菜,人家是一箸一箸的拈,他不喝酒,只管一勺又一勺的舀;饮者觥筹交错间只得个序幕,他老兄四碗饭已然落肚。
不过,说者容易做者难,此菜极考功夫,若想达标,有几个细节需注意。
一曰火候。完美的口感来自于炸制。初学者要么失之生,要么失之过(山药果外皮起皱辄为过,食之木然)。买回的山药果需分拣一回,以求大小一致,同时成熟,好在烹饪的时间要求不高,边炸边尝,刚软糯即可。
二曰入味。上好的山药果,除略带清香与甘甜外(非老饕不能尝出),本味并不突出,根据吾国烹饪的诀窍,“无味使之入”,欲成美食,需借助于外味;但因了自身那层细密的外皮,入味较缓,倘只在炒制时调味,辄成菜表里不一,难以下咽。对此,乡人大多在炸制时放盐,但现代医学警告,食盐经高温可致癌,怎么办呢?我的体会,是在将山药果洗净后,即放盐腌制半小时左右,炸制前再漂洗一道,这便赋予了山药果以底味,与炒制时的外味相结合,美食因之诞生。
三是借味。还是那句话:“无味使之入”,山药果所以成其为美食,主要借助于两种外味。一曰辣;实际上,最为搭配山药果的,不是青椒,而是与其同时上市的本地红辣椒(以林卡辣椒为佳),在于除了香辣适中外,还自带一分清甜。二曰酱,这是成菜的灵魂。放少了,不足提味;多了,又会抢味。我的体会,是一平盘的山药果,大约需二分之一家用瓷制汤匙的甜面酱,且在放入山药果前,需滑散炒香。
炒山药果既有这许多讲究,难免以世风相违。实际上,近年来除了自家做而外,在餐馆吃的山药果,不约而同都做了减法,或不讲究原材料,或易炸为煮;本地人食之,寡然无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