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红军长征在经过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时,也发生了同样悲壮的一幕。红六军团的一百多名红军战士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和被反动民团裹挟当作“人盾”的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当俘虏,选择集体跳下70多米的山崖,用牺牲铸就了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
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内,县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正对困牛山战斗中的红军遗物进行整理、拍照。两周后,它们将亮相县里举办的“建党百年成就展”,向人们讲述红军忠诚坚定,舍身跳崖的悲壮之举。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部队,过潇水、渡乌江,直抵贵州。10月15日,计划通过石阡到印江木黄与红三军会合的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突遭敌军24个团兵力包围堵截。为掩护军团长萧克和参谋长李达所率领的主力向南转移,18师师长龙云亲率红52团把敌人引向了北面的困牛山。
多年后,萧克上将回忆起这场战斗仍然感概地说:“直到现在,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精神为之振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摘录)
石阡县党史研究室主任 丁浠
石阡县党史研究室主任丁浠说:“红18师52团在龙云师长和田海清团长带领下,由前卫转为后卫。10月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400多红军与数十倍兵力的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
这时的52团已折损过半,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只得兵分两路探寻撤退转移道路。战斗中,龙云率领的200多人被冲散,田海清在战斗中中弹牺牲,他率领的所剩的100多名战士,也被敌人逼到了一条长约500米、高约70多米的悬崖边,没有了退路。
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 张国玉
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玉说:“困牛山三面临河、四面峡谷。老百姓放牛进来,不用来收牛、赶牛,在路口看着就行,牛跑不丢的。”
张国玉的爷爷是本地人,发生战斗那年还不到十岁,当时就在悬崖对面的山上放牛,听见枪声,他赶紧躲进了树丛。
张国玉说:“我爷爷就是在对面山上放牛,亲眼看到打仗的这一幕。我爷爷说满坡都是直径一米多的枫香树,枫香叶打下来是满地都是。他就听到突然之间有枪声朝天打,后来就听到红军有人喊,你们不要乱开枪,里面有老百姓,因为当时红军看到敌人把老百姓挟持在当中,红军怕伤到老百姓,就边打边退,就退到这个山头断崖的地方来了。这时红军就喊,老百姓不要怕,喊我们是好人,我们是保护老百姓的。”
此时,红军战士们子弹已经打光了,他们砸烂了手中的武器,搀扶着伤员站到了高高的悬崖边。当时只有16岁的号兵陈世荣,也和大家紧紧靠在一起,吹响了最后的集结号。
困牛山战斗幸存红军陈世荣之子 陈德昌
困牛山战斗幸存红军陈世荣之子陈德昌说:“就选择集体跳崖。后来在悬崖的中间,父亲被一根藤索缠住,天亮了过后,民团撤走了,敌人部队走了,他们才顺着河沟爬出来,他就看着河沟里面全部都是血。”
受伤的陈世荣被好心的群众收治在家,伤愈之后却再也打听不到部队的消息。白色恐怖下,他只能隐姓埋名定居当地,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把这段历史告诉了大家。
陈德昌说:“我爸爸原来是湖南省汝城县漾头乡宝沙村的人,原来姓何。父亲经常爱哼一首歌,当时这首歌在中央苏区很流行的,‘当兵就来当红军,工农处处来欢迎’。他教育我们说,‘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共产党打天下,我们的战友抛头颅洒热血,才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要听党的话,要好好的务农,好好的工作’。留的家训就是一句话,‘跟党走,听党的话’。他的革命意志是很坚定的。”
如今在困牛山战斗遗址的纪念碑前,时常都有来自各地的党员群众敬献花篮、缅怀先烈。在这段悲壮的故事中感悟初心,滋养精神。
思南县邵家桥镇坪原村第一书记 李军
思南县邵家桥镇坪原村第一书记李军说:“我们在这里重温了入党誓词,感受困牛山革命烈士这种敢于牺牲、忠诚为民的精神,回去后要发扬困牛山革命烈士精神,将村里面各项工作搞好。”
石阡县党史研究室主任丁浠说:“虽然甘溪遭遇战和困牛山战斗都是以红军的牺牲作为代价,但是会师之后,组建了红二、红六军团,为以后创建红二方面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民族政策,还有红军的抗日救国思想,让大家了解了红军,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87年前,红军战士甘愿以身赴死,为百姓留出生机。87年后,困牛山村的党员干部继承发扬红军赤诚为民的精神,在2017年带领整村脱贫出列之后,又继续带领着村民们奔向小康。
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玉说:“我们全村的水电路讯全覆盖,人均收入可以达到将近9000块钱。接下来我们依托红色文化,我们要更壮大我们的集体经济。在红军流血牺牲的地方,让红色这种基因传下去。”
目前,困牛山战斗遗址已被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保护建设项目,困牛山村也作为贵州省23个红色文化美丽乡村试点村之一,获得了1000多万项目资金,对遗址基础设施建设、红色资源挖掘、乡村产业发展等进行打造和提升。
硝烟散尽,丰碑永存。红军舍身护百姓的壮举,代代相传,红军精神永远铭记在群众心中,深深浸润到贵州大地。
记者:哈思挺 刘敬源 秋月 曾明 石阡融媒 吴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