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民以食为天,可能是“釜”不仅数量多,而且故事也多的原因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04979240
积分商场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最近在追央视的《新三国》,其中一个场景印象深刻。曹操死后,曹丕做了魏文帝,但对胞弟曹植仍有忌惮,便命其七步之内,以“兄弟手足”为题,作诗一首,欲借口除之。不料,才高八斗的曹植出口成章,应声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曹植以“豆”自喻,煎熬自己的,正是同根生的“豆萁(茎)”曹丕,借指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剧中曹丕听后,脸有愧色。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限七步完成,故称《七步诗》。最初来源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这本书类似今天的段子小说,罗贯中又引入《三国演义》进行二次加工。因此,该诗是否真为曹植所作,尚存争议。不过,故事很精彩,诗中描述熬煮豆子的炊具——“釜”,也确有其物。

釜,简单地说,就是古代的锅。贵州不仅有,而且数量多。仅一个赫章县可乐遗址,就出土秦汉时期铜釜50件以上。黔西南州博物馆,馆藏铜釜也有几十件。除了数量多,贵州出土的铜釜,形制样式也很多。但最常见的为敞口,束颈,鼓鍑,圜底或平底。鍑部多铸对称铺首,两侧焊接对称环耳。大小则和今天的锅相当。

铜釜 兴仁交乐五里岗汉墓出土

釜当然不止用于煮豆子,古人也常常用于煮羹。所谓“羹”,就是用蒸煮的方法,把肉、菜或米、面等煮成做糊状的食物。《史记·楚元王世家》记载了一个“羹尽轑(lǎo)釜”的故事。汉高祖刘邦有兄弟四人,长兄为伯,死得比较早。刘邦起事前,喜欢交朋结友。但囊中羞涩,没闲钱请大家吃饭。因此有朋自远方来,虽不亦说乎,但挨到饭点,只能带众人到寡居的大嫂家蹭饭。次数多了,大嫂也烦。便“佯为羹尽,轑釜,客以故去”。“轑釜”,即用勺刮釜,大嫂故意用饭勺把锅刮得很响,让小叔这帮狐朋狗友们知道没饭了,以后也别死乞白赖蹭饭。客人走后,刘邦不信,便到灶边,“视釜中有羹,繇是怨嫂”,埋怨嫂嫂不顾大局。有意思的是,刘邦登基称帝后,将大嫂的儿子刘信封为“羹颉侯”。“颉”作减克、克扣之意时,读jiá,与“戛(jiá)”同音,“戛”即敲打。意思大概就是,你母亲是敲锅的。

铜釜 兴仁交乐15号汉墓出土

“釜”,不仅可以煮饭填饱肚子,同样可以鼓舞士气。秦朝末年,全国农民大起义,诸侯群雄并起。秦将章邯、王离率四十万大军,将赵军主力围困于巨鹿。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解巨鹿之围。主帅宋义,本想秦赵两败俱伤,楚军坐收渔利,便一拖四十六天不进。次将项羽痛斥,并杀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意思是救兵如救火,项羽领上将军后,率大军渡过漳河,每个士兵限带三天干粮。同时,将军中做饭的锅,全都砸掉。将所有渡船,全都凿沉。意喻自断退路,不胜不还,这便是“破釜沉舟”的由来。

铜釜 兴仁交乐7号汉墓出土

前文说过铜鍑和铜釜的区别。铜鍑的环耳,较细或较薄,不利受力悬挂。铜釜作为炊具,环耳粗壮有力,可以受力,但同样不利于悬挂,并于下方点火,进行加热炊煮,原因有二。其一,铜釜敦实厚重,尽管环耳可以受力,但长时间悬吊,环耳仍然容易损坏。其二,环耳的位置并不在口沿,而是在多在束颈和鼓鍑之间,这个位置进行悬挂,悬挂物和铜釜敞口会直接发生摩擦。如果使用金属链条,容易蹭坏铜釜的敞口。如果使用麻绳或动物筋条,则容易被敞口磨损割断。铜釜腹部一般铸有铺首装饰,因此环耳显然不再作为装饰,其作用应该是方便用手抬举移动。铜釜不是通过悬吊的方式加热,那用什么方式加热呢?通过考古发掘,在贵州的东汉墓葬中,伴随铜釜出土的,经常有铁制三脚架。其上为一个圆形铁圈,其下为三根铁足,微微外撇,以增加稳定。圈与足接头处,另焊接三根铁条,用于托底。大的铜釜,可直接放置铁圈上。小一些的,可放在托底的铁条上,也非常稳固。同时,利于下方生火加热。今天,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家中的火塘上,这种加热方式,依旧还在延续使用。

铜釜粗壮的环耳

铁制三脚架 兴仁交乐汉墓出土

古代行军打仗,五人为“伍”,十人为“伙”。这个“伙”,就是伙伴。换句话说,就是大家在一口锅吃饭。因此,釜必须要专人携带,不然没饭吃。至于灶,简单的作法,在扎营附近挖个土坑,垫几块石头,即可成灶。一釜一灶,即可炊事。战国争雄,魏国大将庞涓率兵攻韩,韩向齐乞援。齐遂派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第一日,孙膑败,庞涓占领齐军营地,派人细数釜灶,够十万兵马炊事。第二日孙膑又败,弃营的釜灶,能供五万人炊事。第三日再败,釜灶仅供三万人炊事。庞涓大悦,认定孙膑已溃不成军,便快马加鞭,连夜追击。不料,这是孙膑利用魏军的恃勇轻敌,通过故意削减“釜灶”,迷惑庞涓的计谋。导致魏军追到马陵,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灭。这就是让孙膑名扬天下的马陵之战。

苗家火塘上的铁制三脚架 摄影:行者孤独

关于“釜”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们经常用的成语“釜底抽薪”。又如“鱼游釜中”,鱼在锅中游,意思是处境十分危险。还如“黄钟瓦釜”,把泥烧制成锅,用作乐器,意喻庸俗低劣。再如“臼中无釜”,比喻妻亡无釜,只能在石臼里做饭。釜不仅历史故事多,出土的也多,民间流散下来的同样多,这大概就是民以食为天的缘故吧。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刘志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