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因为心理问题到各大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成为青少年中的高发现象。在评估过程中,很多医生发现很多孩子自伤并不是为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寻求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近日,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制作了一条以《隐秘的伤口》为题的科普视频,视频中用沙画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
据了解,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是一个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在青春期早期开始,在青春期晚期及青年期达到顶峰。
很多家长都想不通,这些心理问题是怎么盯上我们的孩子的?其实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某一因素导致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比如人格障碍或缺陷、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能力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其次是环境人际因素,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童年期受到虐待与忽视的孩子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概率会比正常的小孩要高;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进行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是欺凌者的2-3倍;父母以较忽视的态度进行教养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
那么,面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及时发现并制止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峰期在中学阶段,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反常行为,如近期是否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剧烈的人际冲突、失眠、吃不下饭或是有出现自伤行为等。
孩子在出现非自杀性自伤时,可能是为了摆脱情感痛苦、希望被人接纳倾听,家长应尽早发现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学会接纳,提高沟通技巧
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劝善,如你要乖一点,听话一点等;质问、抱怨,如一家人都因为你这件事忙里忙外等,可能会导致孩子加重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另外,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感受,接纳他们的看法,而不是急躁地对其进行批判。
一旦孩子非自杀性自伤出现了三个月或者半年以上,而且孩子对自己的伤害出现多样化、伤口不断增加和加深,这时候必须要带着孩子去医院心理门诊找专业人员就诊。
(视频来源: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