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经济是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核心载体。贵州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在遵义市余庆县的这家智能缝纫设备企业,工人正对数控缝纫机进行调试。机器内存1000个通用花样程序,可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贵州省华夏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坤松介绍,公司每年能生产花样机机壳5万台,整机2万台左右,公司每年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
作为当地智能缝纫设备产业的“链主”,该企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可年产5到6万台机壳、10万台花样机铸件,年产值超亿元。
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余庆以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着力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缝制设备及轻纺制造(鞋服业)产业基地,目前已培育起10个服饰代加工厂,联结的上下游企业超40家。
遵义市余庆县智能缝纫及延伸产业链工作专班副主任何明祥表示,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县域产业基础,紧盯智能缝纫“一百亿”产业集群建设,持续强链补链,招引重点企业来余投资,全力以赴强化乡镇产业发展。
县域经济是我省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重要支撑。发力县域经济,我省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鼓励各县取长补短,结合资源禀赋明晰产业定位,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经济板块,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开阳、瓮安、福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在仁怀、习水、金沙,重点酒企技改扩能有力推进;在织金、盘州、兴仁,布局建设的能源产业发展壮大。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各地正聚焦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特色产业县,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和总量,为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
眼下,在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智能化“城市主题书房”项目正加紧建设中,即将对外开放。作为中国首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4A级景区,朱砂古镇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汞矿遗址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场景,探索文旅产业融合新路径。
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景区负责人王芳忠介绍,今年与90多家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待了210多个旅行团队,共接待游客近一万多人。
精准定位发展主导产业,湄潭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重塑产业链。在这家茶企的生产车间,本地茶原料与茉莉花、柚子花等拼配后,被转化成为全国5万多家新茶饮门店的定制产品。
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矗巍说,新茶饮作为茶产业的新的赛道,在夏秋茶的这个市场需求上是稳定而巨大的,现在我们一年有6到8个月的时间都在生产。
让特色产业出彩,当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茶叶从“农产品”向“消费品”转变,开发出新茶饮、啤酒等高附加值产品。
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静说,每一瓶啤酒带有2克茶叶,每年6万吨啤酒产量就带动24万斤茶叶销到全国各地。
遵义市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田徐表示,将持续推进茶园基地建设、品牌提档升级、“全国新茶饮集聚区”建设、黔茶出山,以转型升级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原料供应到产品研发,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贵州各地正努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这种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也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让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