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 | “堂食”的妙处,就在于不会错过生猛鲜跳的火候

动静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1584674340
积分商场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天气转暖,春意渐浓,好消息也一个接一个。

比如,最近就有媒体报道说,“贵阳市、安顺市两地在同日发布通告,恢复堂食,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取食,不交叉使用餐具”。

当然,“恢复”也有严格的前提,以贵阳为例,“在继续鼓励外卖送餐的同时,除学校内部餐饮场所外的餐饮场所(含餐饮夜市、咖啡馆、茶馆等)可恢复堂食,进入人员须佩戴口罩、扫描‘贵州健康码’,分散就餐,避免聚集”。

所谓“堂食”,我的理解,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下馆子”,将近两个月的艰苦“抗疫”之后,能够在馆子里点几个热腾腾的菜吃,想起来真是件美事。毕竟,手艺再高超,有些食物,自家的厨房还是料理不来。

日本时代小说作家池波正太郎,除了写武士的故事之外,也兼写饮食文章,其结集《食桌情景》一书写到,“我要是一个人出去吃饭的话,一定会选那种以家里的火力、设备和技术无法做到的料理,例如炸猪排、中国的荞麦面、鳗鱼或是寿司这些东西”。

一读便知是懂食之人。但日本人不大能体会“炒”的精髓,居然轻易放过,不得不补充几句。

不骗你,即使是名为家常菜馆的去处,所料理的“家常菜”,很多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家里做不到。单以前面提到贵州人爱吃的炒菜为例,大锅快火、重油浓酱,一般家庭就没有这条件,而你要知道,即使炒一份最简单的宫爆鸡丁、泡椒板筋,缺了这几个前提,味道总归要打点折扣。

炒菜是中国饮食的一大特色,据说“炒”法出现,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不过,就文献记载来看,大行其道,应该在明清以后了。我猜想,炒菜盛行,需要相当的经济发展才能做到,一个是油,一个是火,在炒菜时至关重要,缺乏燃料和油脂,再好的手艺也抄不好菜。所以,同样是记载食谱的著作,家境优越的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便有更多“炒”菜,李化楠著《醒园录》多载平民家常做法,炒菜就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这是愚人所著《川菜:全国山河一片红》所发现,他还写到,“以‘红锅小炒’为主要烹饪方法的南馆,……经过一百年来的精致化,发展到今天,使得川菜成为四大菜系向中国烹饪提供的名菜单里,炒菜占其中比例最大的菜系”。对火候、刀功的要求极高,甚至“三铲起锅”,时间的把握,只在分毫之间。

本人不大喜欢外卖的原因,一多半的原因就在于此。很多食物出锅之后,装进方便饭盒,随着水汽熏蒸,摩托颠簸,鲜猛尽失,可以断言。剩下的,就只是充饥的生理需求,跟食物的审美毫无关系了。举个例子来说,即使是美食家们非常瞧不上眼的炸鸡薯条,在我看来,也是在西式快餐店里趁热上手最佳,稍微耽搁几分钟,就没有任何吃法了。即使再用烤箱或者油锅加工,味道也肯定大不如前。

而这些需要特别讲究出锅后迅速入口的食物,都是“堂食”才能品味的优长。

吃腻了外卖,想念这一口,原因正在于,在很多挑剔的食客看来,有些家常小馆子的菜式,即使是火力设备技术更胜一筹的大饭店也有所不及,原因很简单,一份合格的炒菜,从厨房到餐桌的距离和时间至关重要,超过五十米,那种生猛鲜跳的妙处尽失。

此之谓火候,时候一过,便不再候。

编辑

彭瑾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