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茶谈/TIME丨说黑茶,其实少不了贵州

动静原创撰文:龚雪
1664072040

黑茶,曾经主要为边销茶。但近几十年来,各省、各品类花色的黑茶轮番上阵演绎“黑茶热”,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连台感。云南的普洱,湖南的黑砖、茯砖、千两,湖北的青砖,广西的六堡……热热闹闹的“黑茶热”持续进行中,其实,从历史上来看,贵州在中国黑茶发展中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

有史料记载,贵州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晚清时期,湄潭县随阳山人陈德轩家有九堡十三湾茶园,从那时起,手工制作的黑茶就开始往外销售。据《习水县志》记载,习水县在明清时期所产南边茶已远销西藏、西康地区,最高年产量达到3000担。到了明末清初,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茶商杨秀财制作的手筑黑茶陆续销往遵义新舟等地。另据《贵州茶叶科技史料辑录·民国<茶产调查>》载:“(湄潭)制砖茶不多,许家坝有王姓者,制砖茶颇著名,城内有一二家制之,砖茶除在本地少数人家饮用外,大部分运往遵义、绥阳等产茶不多之地。”

上世纪40年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厂时期,众多茶界大师汇聚湄潭,保持了手筑黑茶的制作,并将人工筑制升级为木制机具紧压成形。也是在这一时期,一款现在火热异常的黑茶的研究从贵州开始。

近年来异常火热的湖南黑茶中,茯砖茶以茶叶中有一粒粒饱满金黄的颗粒,即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菌”的存在而著称。对于金花菌的研究现在有很多,涉及其菌种鉴定、健康功效、安全性评价、茯砖茶发花技术等等。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金花菌研究的开端和早期发展却是在贵州。1940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厂制茶研究室主任徐国桢等科研人员就开启了对茯砖茶金花菌的专题研究,首次详细描述了“金花”的形态和其在真菌学上的地位,开展了金花菌及茯砖茶发酵关系、金花菌人工接种技术、金花菌对茯砖茶汤色滋味的影响以及茯砖茶金花菌保健功能等的研究。之后的上世纪80-90年代,贵州微生物研究工作者们开展了金花菌菌种鉴定等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贵州科研工作者们对金花菌菌种鉴定的研究,解开了金花菌的身份之谜,平息了长期以来对于金花菌到底是有害菌还是有益菌的争议以及其安全性的种种猜测,为金花菌正名。至今,在查阅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研究报告和文章时,一定会在参考文献中找到贵州人的身影。贵州的研究成果,为茯砖茶及其金花菌现代化的研究和工业化生产夯实了基础。

上世纪50年起,贵州各地开始大量收购黑茶的原料茶,调往四川、湖南、湖北等黑茶传统黑茶产区,用以生产销往西藏、青海等边疆地区的黑砖、青砖、康砖等。直至1966年,全国茶叶专业会议才明确贵州同湖南、四川、湖北、云南四省一样,是主要的边销茶产区,并提出了要各茶区增加产量满足边销的要求。上世纪70年代,桐梓茶厂建成投产,并在当时被定为全国二十六个边销茶定点茶厂之一,其生产的“金龙牌”康砖、金尖等产品深受西藏、青海等地广大少数民族的欢迎,上世纪80年代时最高产量达到了4000吨,为我国边销茶的保供做出了重要贡献。遗憾的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边销茶企全面陷入了困境,没有及时转型谋求新发展的桐梓茶厂不复往日的辉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一段尘封了历史。

贵州茶产业大发展以来,贵州黑茶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遵义、铜仁、安顺等茶区都有贵州黑茶的生产。近两年来,贵州还先后向青海、西藏、甘肃等牧区赠送数吨黑茶,让边疆人民品味贵州黑茶的同时,也在曾经的茶马古道上写下了新的故事。

编辑

张僡 张枥丹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