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制造丨首件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在贵州制造完成 为“人造太阳”打造硬核“防火墙”

动静原创
1669722600
积分商场

近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也称为“人造太阳”的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在遵义完成首件制造,标志着中国率先全面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即将启动批量生产。

由贵州航天新力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共同研发制造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在遵义完成首件制造并通过验收,后续批量生产交付后,将运往位于法国卡达拉舍的国际聚变能组织总部。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谌继明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谌继明介绍,从小样品的试验到半原型件的认证再到产品首件的完工制造,表明中国已经率先在国际上掌握了聚变堆核心部件的工程制造技术,也为未来中国的聚变堆建设打下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

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

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充分体现了专家队伍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上的努力和能力,为我国自主掌握关键技术,履行国际承诺,展现大国担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英文简称ITER,由于其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的方式与太阳相似,也被称为“人造太阳”。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参与建造,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中国承担了其中约9%的任务。

增强热负荷第一壁要直接面对芯部一亿度高温等离子体,是ITER最关键的堆芯部件,涉及聚变堆建设的核心技术。

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贾达勇

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贾达勇表示,“第一壁”是由40个手指、两两组队组建后,和中心梁、连接管、进出水管和其他一些附件组成,整个是一个很复杂的冷却流道,直接面对等离子体的就是最上面的一层金属材料“铍”,首先隔热,吸收等离子体的热量,通过冷却流道带走,然后再不断循环。最大的难点就是焊接的质量、加工的精度,要达到欧标ISO5817的最高级的B级要求,高低差要达到0.5毫米以下,成功率要达到接近100%。

除了“第一壁”的研发制造外,近年来,贵州航天新力还开展了磁体支撑产品等ITER关键部件的研制工作,用贵州制造助力国际重大工程项目。

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葛阳

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葛阳对记者说,公司立足于国产化的新材料研究,广泛地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以及全世界首台的创新产品,紧扣公司在“军”和“核”两个板块的产品制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航天强国”“科技创新”等理念。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记者

杨三湖 林佳艺 田文兵 邢宇清

编辑

吴雷

责编

谭本恂

编排

时小千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