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贵州
00:00 / -用声音陪您度过每晚的动静时光。
今天的《晚安·贵州》,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播苏东方将和你一起分享周之江的文章——《米豆腐不是豆腐》。
米豆腐不是豆腐,正如猫耳朵不是耳朵。无非因外貌相近,遂以为名。
南方食米,千百年来,老百姓创造出无数精彩的食物,米豆腐就是其中一味。做法不复杂——用大米淘洗浸泡,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因形如豆腐而得名。近些年来,还有添入蔬菜汁使其变绿者,盛上桌来,更加诱人食欲。
米豆腐,黔人通常只是冷食,前几年去湖南乡间看朋友,极晚始到家中,听说我没吃晚饭,立马端来一碗米豆腐,颜色灰扑扑的,且先下锅烫热过,浇上辣椒肉末,味道虽不错,但总觉得有一点点怪诞。大约是吃惯了凉拌的米豆腐,一时不能接受这种几乎是“叛经逆道”的做法。虽说,热食其实是当地的正宗。
另如汤圆,常见的是糖馅,此外都是异端。鄙家祖籍浙江,外婆是宁波人,宁波汤圆天下闻名。老人家在世时,以上好板油、芝麻、细白砂糖和馅,反复搓揉,捏成小丸备用,煮食之,香莫比也。呜呼,此味不尝亦久矣。工作后,去兴义出差,当地有味著名的小吃鸡肉汤圆,顾名思义,乃是以鸡肉为馅,再加滚热的鸡汤。同事带我去尝鲜,一口咬下去,居然直打恶心。不是说这东西不好,更没有诋毁之意,约定俗成的力量强大无比,在自己的经验之外,往往就难以接受,不独饮食是如此。
兜远了,接着说米豆腐,杜甫在成都时,便写过《槐叶冷淘》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所谓冷淘,也是凉粉面一类的东西,唐时即有以槐叶揉汁加去其中的做法,可见其由来已久,倒不是近人的发明。愚人著《川菜:全国山河一片红》谓,这一吃法乃是自京师传至民间,未知靠谱不靠谱。
凉粉凉面一类的小吃,在贵阳不止米豆腐一桩,乡人总是津津乐道。比如豌豆凉粉,跟米豆腐一样,也是磨浆制之,等凝固成型,翻过脸盆,倒将出来,圆圆的一大坨。犹忆儿时,小摊贩拿罐头铁皮密密打孔,做成一把特制筛子,三刮两刮,手法轻盈,半呈透明状的豌豆米粉便铺出一层。用手抓起,置入碗内,拌好作料,西里呼噜地赶进喉咙,痛快得不可言说。
有个吃货朋友口水滴答地语我曰,豌豆米粉最好的部分是最底下那层皮,略硬些,带点嚼头,但非得跟摊主关系到家,才能切得一碗吃吃,已久不得尝矣。
我小时候,在瓮安县雍阳镇城关一小就读,校门口有老妪卖米豆腐,仅价一分钱。切作薄片,尚不及小儿巴掌大,置手中,一把小刷子,蘸些辣酱之类的抹上去,就手心而食之,此景于今,已不复再见矣。偶忆及之,微觉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