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烽火映黔山|救护中心图云关

1599364200
积分商场
抗战时期,贵州是大后方,抗日救亡的浪潮席卷全省,贫弱的贵州人民全力支援抗战,抗日的烽火在这里熊熊燃烧……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动静系列特稿“烽火映黔山”,以鲜活丰富的史料还原这段必须铭记的历史,并向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先辈致意。

图云关从古至今都是贵阳通往湖南、广西的必经关隘,为老贵阳九门四阁十四关之一,位于现今贵阳森林公园北门入口处。抗战时期极具规模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军事培训基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167路军医院和美军第27野战医院就坐落于图云关。

3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的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来到图云关,开始了长达6年艰苦的战地救援工作,为中国人民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由波兰、奥地利、美国、捷克等九个国家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也加盟进来。图云关,成为当时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最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战地救护的“心脏”。

从这里走向全国战场

“图云关不但是全国战地救护的指挥中心,还是战地医务人员的培训中心。”贵州省历史学家史继忠介绍说,这里除了是救护总队的中枢所在,一同前来的还有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陆军后方医院等。

救护总队和训练署紧密配合,林可胜一人担任总队队长和所长。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除正面战场的各个战区以外,同时也派出医疗队赴延安、太行、皖南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协助八路军、新四军,为伤病员和群众服务。之后日本进攻东南亚,应担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请求,部分医务人员还远赴印度进行战地救护。

据档案记载,从1939年至1945年10月的六年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手术近20万人,住院治疗200余万人,门诊军人248万余人,门诊平民200万余人,预防接种460余万人,特别营养近百万余人。与此同时,无数经过培训的战时医护人员,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

战时医疗“小城镇”

救护总队部分医护人员在贵阳图云关留影

在图云关峰峦起伏、浓荫满坡的树林里,几十间茅草房、满山遍野的帐篷,形成了战时卫生医疗“小城镇”。在这些茅草房里,有救护总队部、直属大队、诊疗所、后方医院、训练所教室等。由于条件艰苦,队员们自己着手改进医疗条件,因地制宜地用竹子搭起了工作台,用竹子编成担架,以竹夹、竹碗来代替一些手术器械,还研制出木板夹板、竹板夹板。

据档案记载,在1940至1942年期间,救护总队的大小医疗队有150个,医务人员及工作人员达到了3420人,有医师、药师、工程师、机械师、护士、助产士、技工、司机等,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因此得到了良好的医治和护理;世界各地援华的成千吨医药物资及自制的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械,由此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200多辆救护车及运输车辆,保障了伤病员及药品物资的输送。

当时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袁超俊,还曾说服林可胜为八路军输送了一批医疗器械和药品。

云图关前聚精英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是一位新加坡华侨,祖籍福建,父亲林文庆是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林可胜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获生理学博士,1925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1933年日军进犯喜峰口,他便带领学生志愿医疗服务队进行战地服务。“七七事变”后,他在汉口组织了20多个医疗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力。在贵阳,他主持了被称为中国战时最大的医学中心,创建了中国军队救护系统。

林可胜作为我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是蜚声国际的生理学家,像他一样舍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为祖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还有很多很多。

据《战地红十字》一书记载,救护总队人才荟萃,集中了全国不少优秀医学专家、学者和精通业务的医务工作者,有留学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名牌医科大学的医学博士,也有毕业于国内协和、同济、湘雅等医学院的高材生。后期总队长由骨科专家胡兰生担任,还有荣独山、林竟成、周寿恺、汤蠡舟、屠开元、汪凯熙等X光、内科、外科等一大批医学专家。
作为全国医疗卫生界的精英,他们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来到贵阳,为减轻伤病员的痛苦而竭尽全力,献身于救死扶伤的事业,直到最后的胜利。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我国医学界的泰斗。

医疗救护惠百姓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

1942年,救护总队在贵阳图云关和大西门开设了两个诊疗所,设有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X光室、化验室等,为贵阳老百姓看病治病,收费低廉,就诊人数众多,很受大家的欢迎。

同年夏季,贵阳曾经流行霍乱,疫情区主要集中在大南门的南明河一带,说明与饮用不清洁的河水有关。救护总队及时地采取了措施,有效地控制住霍乱的扩散。

此外,救护总队还为躲避战乱的难民提供了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1944年冬,日寇进犯贵州的独山、都匀地区,无数难民纷纷逃难至贵阳,每天途经图云关的难民在数百人以上。救护总队设立接待站,为过路难民提供茶水及休息地方,对患有猩红热、斑疹和伤寒的百姓,进行治疗。另外,救护总队在都匀、独山、桐梓、遵义等地还派驻了医疗中队,为难民诊治疾病和防治传染病。


本文节选自《图云关热血抗战 红十字博爱惜兵》(陈泽渊 著)

《图云关热血抗战 红十字博爱惜兵》一文于2015年12月发布在《贵阳文史》特刊。

(感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省档案馆提供的大力支持。)

编辑

孙杰昊

责编

李佳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