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的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现场的临时文物库房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昌国和同事们,正忙着近2000件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他们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还原这部藏于地下千年的“黔中通史”。
走进这个三层的临时办公区,工作人员专注地忙着手上的事情,在这里他们要完成近2000件文物的修复、绘图和资料的整理。
尽管工作繁琐,但对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昌国和同事们来说,精益求精才能不辱使命。
胡昌国
今年对于胡昌国来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月28号,消息从北京传来时,胡昌国正在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的现场,大家的欢呼声他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听到大松山墓群入选,大家一起欢呼起来,心情非常激动,就是觉得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入选之后又是新的开始。
现在,胡昌国和同事们的工作重心已经由发掘转入到资料整理阶段,这项工作将为大松山墓群考古报告的形成提供详实的基础材料。
作为贵州考古历史上第八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址,大松山墓群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多件(套)。胡昌国说,在近2000件文物的修复中,以铁器的修复最为复杂。
大松山墓群出土的文物
“铁器要先除锈,然后进入脱盐阶段,把无机盐全部置换出来,烘干之后开始拼对连接,缺的部分要修补,上个色……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九个月时间修复铁器的数量是188件。”
工作人员正在给铁器除锈
对于有着一双巧手的修复师来说,时间并不是他们最在意的事情,为一件文物辛苦数月后却没有呈现出最好的效果,才是他们心中的遗憾,这一点,胡昌国深有体会:“一件器物可能碎成几百片甚至上千片,只能一点一点的粘,修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然后才发现修不起来了,就没有办法展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器物,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尽量保存它出土时的状态了。”
精雕细琢尽力恢复文物原貌
修复好文物,只是第一步,在隔壁的一间陈列室里,绘图师正在一笔一画地勾勒已修复文物的解剖图,胡昌国说,这些绘图是对出土文物大小形状、花纹和质地的真实反映。
“考古绘图作为后期器物整理、遗址报告中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梳理和陈述发掘成果的基本手段。几乎所有的考古学报告,都要配以大量的图,展示不同的时代特征,也许我们还会提出新的观点。”
和文物修复一样,绘图工作也要耐得住寂寞,更要追求精准和美观。大松山墓群出土了很多装饰用品,银梳背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绘图师一笔一笔的勾勒中,一张细腻美观的线图跃然纸上。
“这张银梳背的线图是非常精致的,你看器物上鸟的羽毛,看得非常清晰,我们的绘图师可以通过线条粗细变化,让器物的绘图变得更立体更美观。有些更复杂的需要一周左右时间才能完成,我们现在完成了200多件器物的绘图,估计还得一年半才能完成。”
银梳背的照片图(左)和线图(右)
文物修复和绘图完成后,就要对其进行整理。
在胡昌国的办公室里,架子上摆放着上千个文件袋,这些是大松山部分墓葬的记录,也是胡昌国和同事们忙碌九个多月的成果。
给一个个墓葬“归档”
胡昌国一边打开一个档案袋一边说:“它里面大概有几种类型的东西,第一个是每个墓葬的发掘记录;第二个是这个墓葬的平面图;还要做一个发掘记录表以及出土器物标本记录表。大松山墓群发掘的墓葬有2000多个,到最后,我这里的档案袋就会达到2000多个。”
一份考古报告的形成,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在这个临时文物库房里,胡昌国和他的同事们度寒暑,也在写“春秋”,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还原千年“黔中通史”,守护好中华文脉。
大松山墓群
“我们要把那个时代的东西记录下来,把这批器物保存下去,让我们子孙能够看到中华文明的一些实物证据,然后传承下去,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
文中部分视频素材、图片来源: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