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著名作家叶辛在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普贡村接受了动静记者采访。
每个村寨都体现了时代风貌
贵安新区普贡村
问:叶老师,您19岁就到了贵州省修文县的砂锅寨当知青,在那里度过了您最好的青春年华。41岁那年,因为母亲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回到了上海。您的文学之路是从贵州这片土地启航的。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普贡村写它的村史村事呢?
答:普贡村这个地方很有黔中腹地的特点。第一,我插队在修文县。修文县也属于黔中地区,地理地貌都很相像。第二,普贡村是一个布依族为主的寨子,历史悠久。文字的追溯可以从唐宋元明清开始,从古说到今。每个阶段都从这个土地上涌现出很多有名的人物,文状元武状元都有。普贡村周边的风貌也特别有特色。你仔细看这些山,不像其他地方,黔西北、黔西南,包括黔东南有些地方的山特别高耸。普贡村周边的山不是很高,像唐帽山,村里24座山峰都有名字,历史记载是“24景”。无论是大寨子还是小寨子,每个寨子都体现了当代的时代风貌。
我是56年以前跑到贵州来插队的。和当年对比,也能看出这个时代的变化。从当年的贫困,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一直到今天,完全是一片新的面貌。眼前这片新的田坝,就很漂亮。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人物、是风光、是风景、是村村寨寨,还是山上流水。流水不只这一条,还有好多条。这些流水都有可挖掘的地方。写作内容多,故事多,人物多,细节多,就能写出好东西。
把人世间的日子过出一份尊严一份自信
深入村寨获取创作源泉
问:每次听到贵州有13000多个行政村这个数字,我都觉得特别震撼。现在贵州正在全面整理、记录、挖掘村寨的历史和文化,目标就是要做到“村村有村史,寨寨有村事”。作为一个用文字深刻记录过这片土地的人,在您看来,怎样才能真正写好贵州的村史村事呢?
答:第一条就是需要写作者或者作家深入生活,要沉到村子里寨子上,了解今天老百姓的生活。不但要了解它的今天,还要了解它的昨天。比如说56、57年前我到贵州来插队落户,我就了解了半个世纪的贵州。老百姓不但要吃得饱了,还要吃得好,还要把这人世间的日子,过出自己的一份尊严来,一份自信来。你才能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出发,把我们村村寨寨的演变,放在大的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上来展现,这篇文章就写得出彩。
56年来,我看到了贵州山乡的巨变
问:读您的作品,觉得您更多的情怀是投射到贵州乡村。您给修文自己插队的砂锅寨捐过春晖小学,帮贵州包办婚姻的女孩脱困——我记得是张罗着还700元的彩礼,那时候您的工资只有92元钱,包括担任贵州茶文化宣传大使,在惠水建立了好花红书院等等。您是怎么能一直保持这样热情在贵州忙活乡村这些事呢?
答:这个就跟我10年插队落户生活有关。我是1969年3月31日到砂锅寨插队落户的。离开砂锅寨的时候,已经是1979年10月31日了。十年七个月,正好是1969年到1979年,看到半个世纪多以前的贵州农村。那段生活给我的烙印特别深。我在上海经常说,农村的形势好不好,贵州发展得好不好,我只要回砂锅寨一趟,以前天天在一起劳动的老乡,都跟我说的大实话,我就明白了。创作就是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到现在56年了,我看到了贵州山乡的巨变。比如2021年我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巨澜》评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部红旗谱”的红色经典,居然就是我写当年从1978年、1979年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因为这样,我十分关注贵州山乡各个地方。我已经走过了贵州88 个县的79个县,看遍了贵州山乡的变化。所以有机会,下去,我就会写一点东西。
记者:袁小娟 王晓 杨昌鼎 李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