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高文村距离县城15公里。从2016年起,村党支部带动群众成立合作社,2017年正式推广种植小香葱,并依托这个产业,在当年就实现了全村脱贫。
高文村村支书黎应松
他是黎应松,高文村的支书。小香葱产业就是他带领村民发展起来的,最多的时候种植了400多亩,年亩产值达2万余元。
黎昌林接受动静记者采访
他是黎应松的儿子——黎昌林,高文村黄金百香果产业的带头人。去年,他做了一个关乎村里命运的决定,要用2400亩百香果取代小香葱。
“黎昌林,黎应松;百香果,小香葱”故事在“他们”与“它们”之间展开。
“以前村里的小香葱都是散户种植的,不成体系。而且这个产业要想形成规模,它就必须要走出外面的市场,但是小香葱的保鲜周期很短,整个冷链过程中它的成本就特别的高,我们的成本都高于外面市场的零售价,没有竞争力,是处于一种劣势的。”黎昌林说。
“小香葱对于这个村的意义太重大了,我不敢轻易放弃这个产业。我告诉他,除非种百香果比种小香葱的效益更高,我们才种。不然如果失败了,我对不起村民们的信任。”黎应松说。
要不要让百香果取代小香葱?为了这个问题,父子俩争吵了不下二十次。但黎应松心里明白,脱贫攻坚这一仗虽然打赢了,可乡村振兴的使命才刚刚开始。走下坡路的小香葱产业,已经发挥不了更大的价值。
黎应松对自己一手一脚发展起来的小香葱产业依依不舍
僵持许久后,最终儿子说服了父亲。
“当时我从没见过百香果是什么样子,所以很是担心,但昌林去广西考察回来,看到了这个产业确实有前途。而且县里面扶持力度大,我知道肯定是这个项目可行,我们政府才推,所以我就决定试一试。”黎应松说。
虽然小香葱为村里带来了效益,但极短的保鲜周期和高昂的冷链成本,让这个产业的规模仅仅停滞在了400亩。规模上不来,产业也就做不大。矛盾化解,父子俩立即拧成了一股绳,转型发展百香果的目标就这样敲定了。
仅用了15天,高文村就流转了1000多亩的土地种植百香果。要知道,让村民们心甘情愿地放弃小香葱,接受百香果,可不是一件易事。然而,黎应松却凭借着几十年来村民们对他的信任,让这件事变得简单。
前人栽葱,后人种果。黎应松和黎昌林最初的坚持虽不一样,却都是为了高文村好。安稳的生活固然重要,但他们更想要有潜力产生质变的未来。因此,黎应松转了观念,高文村转了产业。
一年下来,村里的百香果初见成效,产量达240万斤,为全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参与务工的村民平均每天能挣130块钱。
父子俩查看百香果长势,满树的果实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百香果的种植成功并没有让黎昌林高兴多久,新的考验,来了……
(点击下方链接看下↓↓↓)
脱贫这一年丨糟了,百香果变成了“青果果”几十万斤卖不出去可咋办……高文村的产业故事(下)
动静记者 石璐
【采访手记】
走基层——对于记者而言,就像讲故事。而这个故事是否精彩?你的采访对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不能找到具有故事性的人呢?”带着这个期盼,我走进了榕江县高文村。幸运的是,在和村民们的聊天过程中,我注意到,在这个村里有这样一对父子,自带“走基层光环”,他俩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了高文村这本“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