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宴”是简单的聚聚餐吗?当然不是!
“宴”的大篆写法(图1),上部是宝盖头“宀”,代表房子,房子下面是两只手托着一个牛角,最下面是一个“女”。
图1:“宴”的大篆写法
“宴”字描绘的是一个等级比较高的祭祀场景。西周代殷,宗法制度确立,祭祀权更成为宗族家长的不可让渡的权利。和殷商相比,周代是不信神的,比如《左传》: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再比如《论语 ·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既然周代不信神,那么,给谁祭祀呢?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及父母以上的列祖列宗。可是,已经成为“神”的列祖列宗早已不在人世了,如何才能接受后代的祭拜呢?总得有一个什么人或物来充当祭祀对象吧!谁来充当呢?一般由孙辈的男性或孙辈之妇来担任,这个位就叫做“尸位”,成语“尸位素餐”就打这来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家族内非孙辈的女性为“尸”的风俗,这就是“宴”最下面的那个“女”字的由来。
《左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古人心目中,祭祀是神圣的,因此仪式隆重且等级森严,不同阶层绝对不可僭越。比如天子祭祀用牛,称作 “牢”;诸侯祭祀用羊,称作“祥”;士大夫祭祀用猪,称作“家”。天子祭祀,还有专门负责筹办祭品的官员,称之为“宰”,后来发展为仅次于天子的重要岗位――“宰相”。
古人认为,“神”在天上,是不可能像世人一样享受美食的,可是,“神”能享受到“饩”,也就是闻到香味。因此,“宰”的准备工作还有一个重中之重,那就是把祭品做出“美味”,这是对神的敬重。据说,商朝的开国元勋宰相伊尹“美味”就做得极好,被后世尊为厨师界的祖师爷。
祭祀仪式过后,意味着“神”已经享受完了“美味”,那么,剩下来祭品自然就由“家人们”来分享―― 这就是“家宴”的由来!
“家宴”是祭祀的重要部分,但绝不是分享祭品那么简单,“家”的负责人会借此机会传达上天降下来的福祉,总结家族中存在的不足,规划家族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很多甲骨文中所记录的内容,都是关于“如何做好自己”,也就是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神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我将其概括为两个字――“修德”。
古人对“家”的概念,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由父母子女所组成的最小社会单位”,“家”指的是大宗族, 因此才有“家国天下”这个理念。 家族的发展牵扯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所以,大家族的家宴往往还要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外人来参加,这就是 “客”。中国人“待客热情”,是因为“客”可以为宗族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因此,家宴的“美味”就兼具两个功能,一是对神的敬仰,二是对客的敬重,这也显示了一个家族的“德”之修养。家宴,“美其味”是标配,“美其德”才是升华!
图2:“宴”的字体演化
在物资丰盈的当下时代,吃吃喝喝早已经不再是什么渴求,甚至已经成了人们日常交往的一种手段,很多人忙于参加的各种“宴”,其实有很多属于无效社交,我觉得,与其忙于到处应酬,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里多陪陪家人吃饭,多多沟通家人的成长,构建家庭文化氛围,这才是“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