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大方县黄泥塘镇化联村的艳红桃开始成熟。
天色微亮,村民们已经在果园里采摘忙碌,一颗颗带着露珠的鲜桃,即将被运出山外。
金永刚家今年的收成很好,从春季开始,果园里套种的白菜、辣椒,就不断地给他带来丰收的喜悦。
“我的这个桃子要卖5万多元钱,林下又种有辣椒、大豆,要卖万把元左右,今年增加了大概6万多元的收入。”金永刚说。
金永刚的家,位于化联村银山组,隔山相望的是金山组。
俗话说:金山银山,不愁吃穿。
但是在过去,化联村的一座座石山,留给村民们的,更多是伤痛的记忆。
“以前我们种苞谷和洋芋,但是一下雨就把土壤全冲走了,天气干的时候甚至没有收成。”金永刚回忆从前。
曾经的一次大旱,让金永刚家种植的玉米颗粒无收。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他背上了沉重的外债。
那次天灾带来的窘困,让金永刚下定决心要跳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石漠化怪圈。他决定拿六亩地来试种果树。
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刚开始,金永刚的汗水并没能换来收获,他的桃树就是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就在这时,大学毕业被选举为村官的钟阳来到了化联村,他也有一个梦想:通过种植经果林治理石漠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但是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银山组70%群众的反对,只有金永刚赞成。
钟阳找到金永刚,把他的桃树作为示范,请农技专家进行指导,还帮他申请了每亩800元的政府奖励。
专家组来了以后,教他如何浇水,如何栽培,如何施肥,如何剪枝,如何疏果,建议搞林下种植。金永刚觉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春去秋来,金永刚的桃树终于结出了丰硕的艳红桃。金永刚的日子红了,化联村村民的心动了。当年,银山组110户人家,有71户加入了种植果树的队伍。
如今,化联村退耕还林1600余亩,种植艳红桃1030亩,森林覆盖率增至52%,成为远近有名、瓜果飘香的美丽乡村。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化联村的金山组和银山组,已经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卖完这一季艳红桃,金永刚打算在老屋上再修一层新楼。宜居宜业的日子,在动人的青山绿水中,初现美景、孕育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牢记着这份嘱托,贵州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贵州农村发力的方向。
铜仁市万山区青年湖村黄家寨的荷花盛开了。92岁的姚玉花,喜欢让儿媳妇姚小芬搀扶着她在荷花池畔转悠。遇到垃圾,两人总会捡起来,扔到附近的垃圾箱里。
姚奶奶的儿子刘泽民,是黄家寨环保志愿队的队长。
刘泽民说,水藻长得快,不打扫干净,游客来看到影响不好,也影响他们的生活环境。他把队员划分成3个小组,自己负责了最艰难的水藻清理工作。
刘泽民和村民们小心呵护的这片荷塘,是他们美丽的家园,就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
“原来这些地方都是牛圈,是田。牛屎到处都是,过路都过不了。”村民姚玉花回忆道。
当时的黄家寨,通过种植蔬菜和果树,早已摆脱了贫困,但是,安居还要宜居,糟糕的生活环境亟待改善。村里决定重新整治黄家寨。
党支部书记刘泽东说,当时他们召开村支两委会,决定要打造美丽乡村,做文化墙、搞连户路、修文化广场,还要搞亮化、美化、绿化等等。但第一步,要把牛集中到外面圈养。
可是,村委会的规划一公布,马上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
村民刘洪琼说,当时他们三十几户人家喂了40多头牛,牛对农民来说是生命之宝,要靠它赚钱,又要靠它耕地。当时喊圈出去大家都很担心,怕被别人盗了去。
村里决定组织村民分组讨论,让赞同规划的村民先做示范。
村委会的规划终于顺利实施,村里将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后,经过8个环节的过滤净化,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二类标准,直接用来灌养荷花。
一个洁净亮丽的黄家寨,慢慢呈现在村民和游客面前。
“我觉得我们村民的最大变化是思想变化,懂得去保护环境卫生,自觉地去打扫卫生。”刘泽东说。
黄家寨的村民们也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就像在花园里一样。村民们开了很多农家乐,来吃饭、游玩的人也多了,一年可以挣一二十万元,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随着人居环境改变,黄家寨成为乡村旅游热点,38户村民有26户办起了农家乐。黄家寨所在的青年湖村,也被评选为2019年度中国美丽乡村。
从2014年以来,贵州省共有29个村寨先后入选中国美丽乡村。
从江县岜沙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令苗族古老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为五百多户村民找到了经营美丽乡村的“幸福密码”。
惠水县好花红村,结合布依族传统文化打造人居环境,火了乡村旅游,红了群众生活。
一个个美丽乡村,像怒放的花儿一样,在贵州的山川大地上次第开放。
安顺市经开区的阿歪寨,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在传说中,这里的村民都是三国时期“藤甲兵”的后裔。
然而,这个山清水秀的传统村落,两年之前却一度被宗族黑恶势力困扰,成为了一个问题村寨。
“当时的阿歪寨,基层党组织涣散,村级组织工作难以开展,本应是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降至冰点。”安顺市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代敏回忆说。
要重塑党群关系,就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安顺经开区党工委动员在外发展的退役军人韦俊回村工作,同时择优选举3名退役军人,充实到村支“两委”班子中。
韦俊回忆当时来到村里面,老百姓连凳子都不给他们坐。街上跟村民打招呼,也不理睬,直接把头扭到一边。
面对大家的抵触情绪,村两委首先着手的工作,是建立信任。
韦俊进入村支两委以后,给村民们立规矩、立制度,同时让村支两委人员入村包保到户,每天一次民意汇集,每周开展一次民情协商会,同时多形式的组织村民开院坝会、家庭会,主要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
误解的坚冰,在一次次走访中开始消融,韦俊深知,只有让群众富起来,信任才能持续。
阿歪寨村“两委”和村民共谋共建,成立了合作社,聚焦花卉、莲藕种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就近务工。2019年,阿歪寨实现户均增收7000余元,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91人全部脱贫。
在安顺经开区指导下,阿歪寨开始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打造藤甲谷景区、古寨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代敏认为,村寨现在变美丽了,这只是“形”的改造,阿歪寨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在社会治理的“魂”上下真的功夫。
为根治过去“干部主动、群众不动”,“干部插手、群众甩手”的现象,阿歪寨紧紧围绕“共同缔造”主题,探索出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合作社、协会等群体共同参与的“1+5N”村级自治体系。
韦俊介绍,去年以来,他们成立了共谋共建组、传统村落保护委员会、藤甲编织协会、餐饮协会等。设立了“红黑榜”,引导村民革陋习、转民风,使全村老百姓投入到阿歪寨的建设中来。
不断强化的议事制度和不断完善的村规民约,营造出阿歪寨浓厚的乡风文明氛围;共同缔造,让村民从“冷眼观众”变成了参与建设的热心主角,在“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蜕变。
新的“红黑榜”发布了,因为积极参与村史馆建设,韦兴兵的名字上了红榜,就在一年前,他还因为村落绿化用地,差点跟工人动了手。
韦兴兵直言,以前就是自己想不通,因为不相信他们会把歪寨村建设好。现在好了,村里面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酒坊、购物店生意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吴才会奶奶在村容村貌改造中,主动让出半间偏房,还当上了阿歪寨的义务清洁员和宣传员。
吴奶奶说,原来村里很邋遢的,走哪里都不方便,走这边也邋遢,走那边也邋遢,现在随便出门到大街上都很漂亮。
为了配合传统村落建设,韦贵平在村支书的动员下做出了让地搬迁的决定。今天,他的新居即将落成,韦贵平打算在客厅里挂上阿歪寨一组新旧照片。
昔日的阿歪寨已经远去,一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管理民主”的新阿歪寨,正焕发着蓬勃的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以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正在重塑贵州农村的社会秩序,带给乡村新的风尚、新的气象。
阿歪寨和贵州13000多个行政村,正朝着既定的乡村振兴目标,奋力前进。
余庆县龙溪镇,“每天一场直播”让村民们及时掌握政务村务,激发了村民的自治动力。
开阳县南江乡毛家院村,“政、企、民”多元互助,做到产业项目民议民办、民利民享。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乡村善治淳民风,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固根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