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这位官员在贵州代理巡抚短短一年多,却留下深深印记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595469360

林绍年在晚清王朝施行“新政”的背景下代理贵州巡抚,光绪三十年(1904 )冬到职,三十二年(1906)初离开贵州。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一点点时间,他复制治滇举措,改革贵州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推动贵州近代社会转型,在贵州近代史上留下了较深的印记

林绍年

林绍年(1845-1916),字赞虞,福建闽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任御史,因为上疏请停建颐和园,而且牵涉到封疆大吏缴纳巨金来修建,得罪了慈禧,被训斥:“该御史此奏……任意揣测,危词耸听,殊属谬妄!”于是外放云南昭通府知府。二十五年(1899)擢迤南道,还没有到任,就升任贵州按察使,这是第一次来贵州。二十六年(1900),又回云南迁布政使,调山西布政使。二十八年(1902)擢云南巡抚,暂署云贵总督。三十年(1904)上书称督抚同城任事不便,自请裁决。十一月朝廷同意裁撤巡抚一职。调署贵州巡抚。

第二次来贵州只是代理巡抚,而在云南他是巡抚兼署云贵总督。那是因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周云祥率众抢占个旧厂,并攻占个旧县署和临安府城,他和总督丁振铎均受了处分。经云南按察使刘春霖统率各军,先后收复石屏州及临安府城。刘春霖著赏给头品顶戴。林绍年著加恩开复处分,到贵州代理巡抚。虽然仕途遭到点挫折,林绍年干事的心气并未稍减。

清朝统治者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清末新政”。林绍年是清末新政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政治上,他“默察大势,非立宪不足以救亡,请预定政体以系人心”,呼吁“中国必变法,始足以自立”。在贵州任上上疏奏请立宪,为地方督抚奏请立宪第一人。行政上,他因为在贵州任过按察使,时间虽然不长,至少对贵州情况是有所了解的。他认为治理贵州有些需要治标,有些需要治本,有些又需要标本兼治。他向朝廷上奏《筹办黔省事宜折》,提出“治黔方略”。一是开辟财源,发展经济。二是发展教育,造就人才。在贵州任职满打满算,就年把时间,林绍年上呈涉及经济、教育、军事等事由的奏折达20件。为排除阻力,推行新举措,他一次就上奏裁撤贪腐或无作为的昏庸官吏14名。

林绍年奏稿

林绍年认为“苗疆之难治,非种族之不齐,实经界之不正也”。各县插花地、飞地造成行政管理上的不便,形成经济交流与发展的阻隔,甚至变成盗匪的藏身之地。道光二十八年(1848 ),安顺知府胡林翼就采取过议定经界、除插花宿弊的举措;光绪十一年(1885) ,贵州巡抚李用清说:“黔省藏污纳垢大半在插花之地”,因而必须清理全省插花地面,划分改隶,正经界以便管辖。李用清一度奏请开展这项工作。大概林绍年认为这是标本兼治的事项,到任后,奏请获准,“遴委专员清理各属插花田地。以资治理”,将插花地、飞地划拨作为一项重要事务来实施,破解了长期困扰贵州的“老大难”问题,加强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稳定,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林绍年离任时还有部分地方尚未完成划拨工作,林绍年便上奏朝廷,希望后任继续推进。光绪三十二年(1906),署贵州巡抚岑春蓂奏:“黔省插花各地。经前抚臣林绍年拨定过半”,各州县继续推进,不过“惟苗民间有不愿改隶者”,也有个别地方“民情不愿改隶”。

他主张实行币制改革,要求仿制铜元,坚持银本位制,铸造银元。曾上奏:“黔省久病钱荒,拟筹款购办机器,开铸铜圆,以苏民困。”不过贵州官钱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才获准成立,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国铜元局已至24所。

在施政中,尤其是在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方面,林绍年大量复制他在云南施行的各种措施,紧锣密鼓地出台兴革之举措。

林绍年在云南裁汰绿营军,整顿和训练团练。到贵州后,他上奏:“黔边肃清。请将新添防勇酌量裁改。以节饷需”,光绪谕旨:“下所司知之”。林绍年即新募16营,裁汰老弱、挑留精壮,7、8月裁撤7营1队,9月至腊月裁撤12营又1队。计裁撤正兵2成、千总以下武弁3成。并惩办不法团首,提升了战斗力。同时,奏请朝廷批准,以贵阳左营参将署箭道修筑房舍开办将弁学堂,主要招收绿营裁撤武弁、在省候补将弁世职等,为贵州培养下级专业军事人才。

他在云南大力兴办蚕桑实业 。在昭通府任上时,他向省里要来桑树十万株,由百姓领取栽种。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蚕桑局,制丝厂、收茧所。第一年种桑树20万株,第二年加种100余万株。三十年(1904)办蚕桑学堂,十一月十一日开学。从云南来贵州途中,林绍年便有心“沿途查勘土地”,“抵黔后,又查知前抚臣潘霨购浙桑尚有存者”,心里就有底了。三十一年(1905)四月,奏请朝廷批准,“力赞其事,拨专款扶持”,在于德楷的赞助和支持下,将贵阳原经世学堂斋舍创办为蚕桑学堂。从此,贵州开始了农业教育。堂内学生两年毕业,培养既能从事理论研究,又能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堂外学生则主要学习实际操作,半年毕业,主要培养技术人才。堂内外学生毕业后,由政府分派全省各蚕桑学堂担任专业教师,或指导蚕桑技术。

云南蚕桑学堂教材

在云南时,他接受陈灿的建议设立“东文学堂”,为云南第一所日文学校。在贵州,他筹办客籍学堂,使外省来黔人员的子弟有学堂可读;他应李端棻、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请求,批准将贵阳府中学堂改为贵阳中学堂,拨公款作为经费,还将科举时期的膏火费、学田等收入作为补助。贵阳中学堂亦改名贵州官立通省中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贵州巡抚邓华熙就贵山书院原址( 今贵山街 )创办贵州大学堂。三十年(1904)署贵州巡抚曹鸿勋改名为贵州高等学堂。三十一年(1905)林绍年认为缺乏合格教师,“高悬高等之名,而无高等之实”,遂改为高等预备科。三十二年(1906)改为贵州师范学堂(简易科)。都匀知府潘家怿奉林绍年之命在鹤楼书院旧址创办都匀府官立中学堂。

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第一班毕业生

学堂办起来了,然而林绍年却隐隐担忧:“成效尚觉难期。推原其故,皆由小学、中学未能遍设,教习非尽学堂卒业之人。”师资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矛盾凸显出来。十月,林绍年将贡院改为师范传习所,选拔120名生员进行培训。但是这些生员明显缺乏新知识新思想,正如他在云南遇到的问题一样:“滇省需次人员固多,而通晓诸务者实罕。”“虽中西并授,而教习颇难其选,教法、程度亦未尽合宜,各厅、州、县尤难遍及”。

林绍年觉得唯有采取云南的办法,在各府、州、县选拔俊秀之士留学东瀛。他认为,贵州要发展,全靠人才,而欲培养人才必先从预储教习入手。他说:“振兴庶务全赖人才,而欲培养人才先预储教习,本末先后较然易明”。“与其画地而谋其旧,不如游学以图厥新”。“一俟出洋之速成,完全两等师范次第回黔”,便可“广储师资”,“遍设蒙小学堂”,然后“人才益当辈出”。在其心中,学习西方实业技术,培养新式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留学东瀛,“一俟出洋学生回黔,以其学次等兴办”,贵州实业何愁不兴?据云南大学李昆的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云南曾派首批10名留学日本。二十九年(1903)林绍年派云南第二批留日学生,其中选考举人10名,候补官员5名,教习1名。三十年(1904)派第三批,选考41人,其中各地自筹24名,省高等学堂24名,自费6名,护送知县1名。每名路费200两,年住宿费、学费400两。教习路费200两,薪水每月100两。又因滇越毗邻,需用法文居多。法政府在越南河内设立学堂。林绍年选派留学越南法文学校10名。每名路费50两、年住宿学费300元、月费5元。

晚清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

贵州毕竟不如云南的财政状况,所以林绍年采取由省地州县筹款,地方人士资助,自费留学等办法。他认为日本“其速成师范尤能应我急需”。光绪三十一年(1905)6~7月首次派出留学日本官费生共51人,包括习速成师范者29人和习专门学科者22人;自费生11人,包括考察学务者2人、习速成师范者2人、习专门学科者7人;随官子弟自费生2人,总计64人。10~11月又第二次派遣留学生赴日,其中官费生共50人,包括内习完全师范者8人、习专门学科者5人和习速成师范者37人;随官子弟及绅商自费生23人,总计73人。在前一年,慈禧曾面嘱张之洞:“已为职官者,皆读书明理深知法度之人,令其出洋游历最为有益无弊,翰林尤宜多派出洋,满汉皆应选派”。管学大臣等在上折奏明学堂章程时,附片奏请奖励职官游学游历。所以这年12月9日,林绍年选派知府吴嘉瑞及州县教佐等人员等14人赴日考察教育和行政管理。这也是林绍年“开官智”的举措之一。一年之中考选和选派三批士人及官员共151名到日本留学或考察,成为近代贵州选派出国留学或考察人数最多的一次。有人认为是贵州空前绝后的豪举。不过林绍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措为贵州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干部储备。

尽管林绍年认为“而日本集各国之长,专门实业,研究极精”,贵州武备学堂也聘有日本教习。当于德楷、乐嘉藻去呈见他反映日本教员殴打中国学生时,他毫不犹豫地支持解除冈山源六、金子新太郎等人的聘约,并驱逐出境。林绍年还十分重视女子教育。三十一年(1905)九月十一日,上呈《请乘时振兴女学事》一折,拟请乘时振兴女学。他说:“富强之源,女学亦居其半”。贵阳资善堂开办女子初等小学堂。达德、广益等学堂也开设女子学堂。各地创办私立女学不断涌现。林绍年还提出重罚缠足陋习,以此来筹集兴办女学的经费。

晚清女子学堂

林绍年任职贵州期间,几乎每个月都有施政举措出台,遗憾的是有若干举措还来不及实施,即移广西巡抚。之后以侍郎充军机大臣,兼署邮传部尚书,授度支部侍郎。又得罪庆亲王奕劻,称病退出军机,外出任河南巡抚。“益饬吏治,得朝贵请讬书辄焚之。两疏纠弹百余人。调仓场侍郎”。宣统时,任民政部侍郎,充经筵讲官,署学部侍郎,后改任弼德院顾问大臣,随即告病回乡,1916年病逝于福州故里。贵州名贤耆宿姚华、刘显治、夏同龢、陈光焘等二十多人联名送去一副挽联:“遗爱在西南 富水贵山思节钺 大猷垂竹帛 房谋杜断惜丝纶”,深切地表达了对有功于贵州的林绍年的思念和敬意。

林绍年书法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