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今年7月,苏州常熟市派驻铜仁思南县特殊教育学校支教的周海卿老师在结束支教时与学生们依依惜别。资料图片
铜仁万山区苏高新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内,工人正在对铜仁地产食用菌干货进行包装。资料图片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秋日梯田美景。新华社发
从贵州铜仁碧江城区驱车30分钟,即到范木溪。隐身于大山深处的范木溪,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川硐街道板栗园村下辖的一个苗家自然村寨。2014年之前,范木溪还是个偏僻荒芜的小山村。江苏苏州昆山对口帮扶碧江区后,为它量身定制了“旅游扶贫+乡村振兴”方案,通过注入1500多万元扶贫资金,引进乡伴集团树蛙部落精品民宿项目,曾经凋敝落寞的范木溪焕发生机,成为铜仁市的网红打卡地、乡村振兴的典范。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范木溪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段东西部协作扶贫攻坚的美好故事。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2016年7月,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工作上升到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2017年4月和10月,江苏省对口帮扶铜仁市工作队23名队员分批抵达铜仁,开启了苏铜扶贫协作工作的新征程。
截至目前,铜仁市下辖10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中,除深度贫困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计划2020年脱贫出列外,其余9个区(县)已顺利“摘帽”,41.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功脱贫,铜仁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11.46%下降到2019年末的1.16%。
瞄准产业强市,全面激发铜仁“造血”功能
产业园区是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在铜仁推广苏州开发区建设经验,与苏州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承接苏州及江苏转移产业,是铜仁经济快速提升“造血”功能的一条捷径。
2015年,苏铜两市签订了《铜仁市、苏州市共建产业园区框架合作协议》,铜仁·苏州产业园在铜仁市碧江区正式挂牌成立。2019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亿元、税收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15%。其借鉴苏州对外共建园区规划发展理念,铜仁·苏州产业园获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成为东西部产业合作及产城融合示范区。
为更好承接苏州向外转移产业,苏铜两地开展产业合作研究,并形成《铜仁与苏州产业合作重点研究报告》,依托铜仁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以新能源、装备制造、大健康、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经济为招商引资重点,推动苏铜两地开展广泛的招商合作,提升铜仁经济运行质量。
科学的制度设计,为精准帮扶锚定方向。以成功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的“七结对”帮扶模式为例,苏州昆山通过深化部门结对、产业结对、乡镇结对、村村结对、家庭结对、村企结对、社会力量结对,建立起“点对点、点对面、一对多、多对一、点对线、线对面”的结对关系,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精准扶贫格局。
石阡县本庄镇农业园位于苏州相城与铜仁石阡合作共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在已建成的1000亩园区里,当地村民正在枇杷园里锄草。骑车5分钟就到工作地,每个月20日准时发工资,让他们感觉现在老家不再是以前的“穷旮旯”了,哪怕外面有再好的机会,也不想出去。现代农业产业园让石阡5万多贫困群众受益,直接帮助石阡脱贫出列。
依托苏州成熟的产业园区运行经验,苏铜两市各结对县级市(区、县)合作共建10个工业园区、9个现代农业园区。苏铜对口帮扶以园区为抓手,积极推动农民变产业工人,传统田园变经济果园,单一收入来源变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分红收入等多元收入,实现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增速。
2017年以来,铜仁累计引进以苏州为主的东部企业210家,实际完成投资209.1亿元,带动8662名贫困人口增收。
因地制宜挖潜力,扶贫帮困开新局
过去,拥有丰富农产品资源的贵州,因现代营销意识不强、产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长期深陷“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难题,苏州高新区苏高新集团在铜仁万山区投资1.5亿元,打造苏高新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使之成为“黔货出山”的重要集散载体。
目前,食行生鲜、鸿海食品、亿创等企业已签约入驻,这些企业通过农产品收购、分拣、检测、包装、加工、冷链配送等一体化全产业链运作,预计每年可向苏州、上海等东部地区销售香菇、木耳、竹荪等农产品超5000吨,带动当地5000多人增收致富。
2017年以来,苏铜两市分别从生产、销售、物流、消费等层面制定消费扶贫优惠政策,在铜仁建成主要销往苏州的绿色农产品直供基地近3.3万亩,在苏州设立线上线下农产品展销中心37个,实现“铜货入苏”销售额15.8亿元,惠及贫困人口6万余人。
“对口帮扶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把产业简单移植。”这是江苏省对口帮扶铜仁工作队思南县工作组组长,思南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晓东的感悟。
到铜仁挂职前,王晓东担任常熟市尚湖镇党委书记。“三年前来到思南,我心想,只要把发展经验‘移植’过来就行了。可我调研后发现,思南的原材料、物流成本远高于常熟,加上当地没有完整产业链,我原来的想法根本行不通。”
王晓东意识到,思南的优势在哪、短板是什么,看清形势,找准路径,产业才能真正立得住。思南“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这里非常适合种茶,但当地茶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与此同时,常熟茶叶消费市场巨大,且茶企技术较为成熟。随着白茶产业项目落地,常熟茶商扎根思南,思南真正找到了脱贫致富路。
苏铜两地通过“江苏企业+贵州资源”“江苏市场+贵州产品”“江苏总部+贵州基地”“江苏研发+贵州制造”等模式,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深化农业、工业、文旅等全方位合作,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合作共赢。
苏铜齐心凝聚起奔小康的磅礴力量
“输血”又“造血”,“扶贫”又“扶志(智)”,不仅使铜仁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2018年,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党委书记刘庆军在苏州和张家港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培训。这次培训的收获,刘庆军总结为“转、抢、干”的“三字经”。
“很多我们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事、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敢去尝试了,而且实现了;一些驻村干部原来不知道怎么干,现在成了思路清晰的能人;部分基层党组织从软弱涣散,变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沿河县委副书记宋选文认为,苏州“三大法宝”之一的“张家港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内核是一致的,“它们在沿河大地激荡交融,已化为我们脱贫攻坚以及将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苏州对口帮扶干部和技术人员,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影响着铜仁的干部群众。
2019年,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队首批23名队员挂职期满。但考虑到苏铜扶贫协作工作的延续性、稳定性,工作队领队,铜仁市委常委、副市长查颖冬和工作队10个区(县)工作组组长及2名科级干部克服自身困难,毅然延长了两年挂职期。
“在铜仁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把苏州干部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豪情和斗志融入其中,把组织要求、铜仁需求转化为自身追求,帮助更多铜仁乡亲早日过上好日子。”查颖冬说。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时间一刻不等闲,扶贫工作时刻面临新形势。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昆山缺工和碧江劳动力就业难问题。针对这两个“痛点”,碧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孙道寻主动收集昆山大型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包机、包专列、包专车的形式,向昆山输送碧江籍务工人员7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6人,有效解决了昆山企业招工难和碧江贫困户就业难的问题。
为开拓当地干部视野,2017年以来,苏州帮助铜仁培训党政干部5716人次,专业技术人才1.62万人次。铜仁市累计选派277名党政干部到苏州挂职,987名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到苏州结对医院、学校跟岗锻炼。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千人培养计划”,帮助铜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山高水长路迢迢,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相距1500公里的苏铜两地携手奋进,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快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