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晒出自己的旅行视频,记录下了自己的“倒霉瞬间”,女子在青海东台吉乃尔湖边摆造型拍照,远处一个无人机突然直冲过来,直接撞在该女子脸上,瞬间就有无人机零件散开。
据报道,当事人袁女士自述,当时男朋友在给自己拍照,突然就有无人机撞过来,因为有帽子和眼镜,无人机撞到脸上后掉下来。无人机还是刮到了袁女士的锁骨位置,伤口见血。
事后,袁女士联系到了无人机公司,找到了放飞的人。她说,因为这个事件,自己到现在对无人机的声音还有点害怕。
袁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袁女士的评论区很多人晒出被无人机伤到的照片。
那么,无人机可以随意飞吗?我国关于无人机的法律法规如何规定?若遇到无人机伤人受害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天的动静说法,我们邀请到赵宇律师进行专业解答。
无人机伤人,飞手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赵宇律师::无人机伤人,可能涉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从民事责任来看,无人机伤人属于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之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飞手若在操作无人机时存在过错,如未注意飞行区域人员安全、疏忽大意、违反操作规定等导致他人受伤,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飞手是受雇于他人或属于义务帮工,在执行工作任务或帮工过程中造成他人伤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之规定,一般由雇主或被帮工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飞手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雇主或被帮工人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向飞手追偿。若无人机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五条之规定,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若无人机伤人是由于产品本身存在质量缺陷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三条之规定,飞手和无人机制造商可能需共同承担赔偿责任,飞手在承担责任后可向制造商追偿。若飞手依法进行了实名登记,经过合法合规的报备并按正常操作,但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意外导致他人受伤的,飞手应当承当相应民事赔偿责任,但可适当减轻。
从行政责任来看,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无人机所有者必须依法实名登记,并将登记后生成的二维码打印粘贴在机身显眼处,否则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2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 2000 元以上 2 万元以下的罚款。操控大中小型民用无人机的人员,都应当取得操控员执照,无照操控飞行的,将处 5000 元以上 5 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 1 万元以上 10 万元以下罚款。未经批准操控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管制空域内飞行,或者操控模型航空器在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划定的空域外飞行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飞行,可以处 500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实施违规飞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并处 1000 元以上 1 万元以下的罚款。
从刑事责任来看,如果无人机伤人的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飞手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如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
无人机伤人后飞手一直没出现属于肇事逃逸吗?
赵宇律师:无人机伤人事件与传统的交通肇事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交通肇事主要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在道路上的行驶过程中发生的事故。而无人机的运行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既可以在特定的空域内飞行,也可能在一些非传统的场所出现事故。目前,对于无人机伤人事件的法律规定相对不完善,在判断飞手未出现是否属于肇事逃逸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需要综合考虑飞手的主观意图、客观行为以及法律适用等多方面因素。如飞手明知无人机伤人却故意不出现,以逃避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那么在主观方面与交通肇事逃逸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也有可能飞手并非故意不出现,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如不知道无人机伤人、因特殊情况无法及时返回现场等。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简单地认定为肇事逃逸。
无人机可以随意飞吗?我国关于无人机的法律法规如何规定?
赵宇律师:无人机不可以随意飞。首先,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所有者应当依法进行实名登记,将登记后生成的二维码打印粘贴在无人机机身显眼处。其次,操控小型、中型和大型无人机飞手需取得操控员执照,同时微型无人机适飞高度不超过50米,轻、小型无人机适飞高度不超过120米。除此之外,未经相关机构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进行飞行,如机场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等。未经批准操控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管制空域内飞行的,属违法行为,公安机关有权责令停止飞行,可以处5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实施违规飞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若遇到无人机伤人受害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赵宇律师:受害者首先应尽快报警,警方可以对事件进行调查,确定无人机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在一些情况下,警方还可以协助受害者固定证据,确保后续维权有充分的依据。其次自行固定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拍摄现场照片、视频,记录无人机的型号、外观特征,以及周围环境情况等。如果有目击证人,应尽量获取他们的联系方式为日后证明事实提供证人证言。在确定侵权人后可与对方协商解决,无法协商的可追究对方的民事赔偿责任,涉及行政或刑事责任的由相应国家机关进行追究。
如果您有什么法律问题需要动静律师团解答
请留言告诉我们
在下一期节目里,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见解。
《动静说法》,值得信赖的法律顾问。
说法小贴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条 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 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提供劳务期间,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提供劳务一方损害的,提供劳务一方有权请求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也有权请求接受劳务一方给予补偿。接受劳务一方补偿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第一千二百零三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第十条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所有者应当依法进行实名登记,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涉及境外飞行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应当依法进行国籍登记。
第十九条 国家根据需要划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空域(以下简称管制空域)。
真高120米以上空域,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以及周边空域,军用航空超低空飞行空域,以及下列区域上方的空域应当划设为管制空域:
(一)机场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二)国界线、实际控制线、边境线向我方一侧一定范围的区域;
(三)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监管场所等涉密单位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四)重要军工设施保护区域、核设施控制区域、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生产和仓储区域,以及可燃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储区域;
(五)发电厂、变电站、加油(气)站、供水厂、公共交通枢纽、航电枢纽、重大水利设施、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线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六)射电天文台、卫星测控(导航)站、航空无线电导航台、雷达站等需要电磁环境特殊保护的设施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七)重要革命纪念地、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八)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规定的其他区域。
管制空域的具体范围由各级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按照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的规定确定,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和承担相应职责的单位发布航行情报。
未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内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
管制空域范围以外的空域为微型、轻型、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飞空域(以下简称适飞空域)。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未经实名登记实施飞行活动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2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涉及境外飞行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未依法进行国籍登记的,由民用航空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组织飞行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由民用航空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处暂扣运营合格证、操控员执照1个月至3个月;情节严重的,由空中交通管理机构责令停止飞行6个月至12个月,由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吊销相应许可证件,2年内不受理其相应许可申请。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操控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管制空域内飞行,或者操控模型航空器在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划定的空域外飞行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飞行,可以处5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实施违规飞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