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就是努力读书,通过知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改变未来。”2012年大学毕业,刘秀祥回到望谟县从教,10年过去了,望谟县高考本科录取从2012年只有70人,到2022年高考本科上线1302人。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很多孩子成为他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就是奋斗的力量。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铸魂育人定力,坚守淡泊名利,用爱心培育大爱、激发大爱、传播大爱,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就是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寒门孝子,用生命在艰苦求学路砥砺前行
刘秀祥,他更为人熟知另一个身份是12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1986年3月,刘秀祥出生于望谟县弄林村,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伤心过度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快乐无忧的童年戛然而止。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姐姐外出谋生,母亲病情加重,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刘秀祥稚嫩的双肩上。1995年,刘秀祥走进学堂,尚且年幼的他笃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2001年小学毕业考试,刘秀祥排名全县第三,但却因经济原因未能入读当时望谟县最好的中学,而是免费入读了县城的一所民办学校。他带着母亲初到县城,没钱租房,便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间棚子,屋前空地上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初中3年,刘秀祥放学后就去拾荒,周末则四处打零工,每周能挣20多元,勉强维持母子俩的生活。初中毕业后,刘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他带着母亲离开望谟,继续求学之路。虽自诩为“打不死的小强”,但他第一次感到了恐惧和害怕,因为“一切都是陌生的”。初到安龙,刘秀祥身上只有600多元钱,那是他和老乡去遵义修水电站挣的,但这并不足以让他租下一间房屋居住。无奈之下,他以每年200元的价格,租下了农户家闲置的猪圈,猪圈四面通透,他找来编织袋遮挡起来就是家了。刘秀祥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赚钱维持生计,他累并憧憬着,但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高考前一周,刘秀祥病倒了,最终以6分之差落榜。
高考的失利让刘秀祥内心满是绝望,甚至想过轻生。然而翻看从前日记本里的一句话让他又看到了希望:“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跟那些孤儿相比,我至少还有母亲,只要她在,我就有家。”刘秀祥说。他决定再战高考,并说服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接收他入校复读。2008年,刘秀祥考入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 ,拿到通知书后,他抱着母大哭一场。当年9月,他再次带着母亲北上山东求学。
坚守初心,让党徽在三尺讲台上熠熠生辉
走上三尺讲台,刘秀祥勇挑重担,无怨无悔,默默坚守,既是教师,又是党员。10年来,他把一颗真心和满腔热忱奉献给了教育,在工作岗位上尽心竭力地演绎着一名优秀党员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担当作为。虽然个人命运坎坷、身心困苦、处境艰难,但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信仰,饱含对党、对人民、对贫困山区的无限深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参加工作以来,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用初心使命书写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为民奉献、坚忍执着、于己克俭、教书育人的大爱情怀。
2012年1月,刘秀祥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入党10年来,他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2018年,刘秀祥调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还任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成为学校的“主心骨”,学校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把党的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坚持党性教育常规活动,积极培育和发展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建强学校党支部,强化学校党员队伍,让党徽在三尺讲台上熠熠生辉。
牢记使命,让初心在公益路上闪闪发光
刘秀祥因“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事迹被人们广为熟知。为了用自己“助学走乡村”的实际行动帮助更多贫困学子,他放弃外面高薪工作返回望谟县教书育人,持之以恒以“有温度的教育”扶志扶智。
大学期间,刘秀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到各中小学做“自立自强,孝爱至亲”的报告,宣传自强不息,孝老爱亲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并在多间学校设立爱心救助金筹集善款去帮助因生活困难而不能读书的学生。因为他自身的传奇经历,他以身作则的演说胜过无数辞藻华丽的言语,感染了无数处在迷惘和困难中的人,让更多的人相信生活磨灭不了一个人的决心。
大量走访中,刘秀祥愈加意识到教育关键在于唤醒,“除了唤醒学生,还要唤醒教师、家长和社会”。于是他到各个地方演讲,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的人追逐梦想。多年来,他更加坚信: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取知识的一部分。执教10年,刘秀祥的足迹遍布无数村寨,他骑坏了8辆摩托车,四处劝学。10年,1800位贫困少年因他重返校园。10年,开展全国巡回公益励志演讲2000多场次,听众累计超过千万人,共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近4200多人,资助金超过1000万元,受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