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粮食”的项目
听说贵州省科技厅要前往深圳“取经”,我们也赶了过去。
贵州省科技厅此行的目的地是深圳特区轴的最西端——前海。这里是特区中的特区,聚集了深圳最精打细算的产业规划。而就在前海核心区,宝安区政府划出了一万平米黄金地段,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了一所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专门用于科创项目孵化。
这已经是贵州省科技厅第四次到访。目的很明确,想要借鉴工研院的模式,与南科大合作,在贵阳也建立一个同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这所工研院究竟有何魅力?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南方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张作泰告诉记者:我们是“打粮食”的部队。
贵州省科技厅与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座谈合作细则
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8月,不到一年,24个孵化项目市值已超过45亿元。
依托大湾区活跃的资本市场与创新资源,南方工业研究设计院不断将来自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熟化开发和市场化,形成“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的科创体系。而这样的创新链条,通过粤黔协作的桥梁,前端将延伸到贵州。
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南方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张作泰
“毫无疑问,南科大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给予了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支撑,大湾区也有最活跃的资本与相关金融人才,但是与产业链的深度结合,是我们发展快速的关键原因。”张作泰说。“而在贵州,正在产生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吸引我们的项目落地。”
技术储备、优质资本、创新人才……正是贵州需要的。
数据中心绿色低碳运行、煤炭地下气化无人智能采掘……正是技术想靠近的。
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 安守海
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安守海告诉记者,平台的共建,就是在进行更大范围的科技供给侧改革,成熟的研发成果直接转移、“半成品”技术针对贵州的需求来开展研发,更精准聚焦行业所需,依托南科大将全世界的科研力量导入贵州,共同将科学技术这个关键变量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有个性的榜单
与此同时,两省企业间也搭上了线。
今年五月,广东省科技厅网站上挂出了17家贵州企业的“技术榜单”,5天时间,就有29家在粤单位的54个技术团队报名揭榜。
“没有想到效果这么好,通过线上对接,不少企业已经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广东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副处长赵阳告诉记者。
广东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副处长 贵州省科技厅选派挂职干部 赵阳
赵阳是贵州省科技厅第一批选派到广东的挂职干部。由贵州企业提出技术需求,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精准发榜,直接链接大湾区研发能力,最开始只是赵阳的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我过来挂职快一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广东已经将改革的基因根植在工作中。”赵阳说,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六万多家,创新资源非常多,他们也同样在成果转化面临着一些制约,所以非常重视改革。他来了以后就参与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等工作。
参与改革的过程中,也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贵州省科技厅一直在做‘千企面对面’行动,梳理收集了很多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什么不搭建一个桥梁让两边能够结合起来呢?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需求问题,同时也解决科研院成果应用场景的问题。”
在两省科技厅全力支持下,这个今年3月中旬提出的想法,6月上旬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粤黔东西部协作“精准揭榜”线上对接会
记者专程到访了一家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揭榜企业。听说我们是来自贵州的媒体,企业很热情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邀约。
广州理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文健表示,希望通过合作把研发能力也带到贵州
负责人谢文健介绍,针对贵州遵义一家大米公司的减农残需求,企业提供了精准检测的技术方案。
谢文健说:“在实际对接中发现,我们的技术只是部分匹配对方需求,我们可以把这些农药残余定性出来,达到百万分之一的精度,反馈给生产端做改进。但是要达到减农残的目的、包括改良大米浸泡碱液配方等等,还需要别的技术团队。”
尽管这次合作暂未达成,企业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
“技术的应用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做科研最大的心愿就是科研项目可以落地在产业上。”谢文健表示,有了对接平台就可以更加了解贵州的市场需求。“我们有以中科院院士为核心、包括海内外十几位博士组成的技术能力非常强的团队,在医药、农业合成方面有多项技术储备,并且我们企业最强的是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这正是在贵州快速发展的产业,非常期待有机会合作。”
南方工业研究院(深圳)充满科技感的展厅,通过粤黔协作,这些项目可能来到贵州落地孵化。
随着两省人员的来往,思路在互动、资源在互通,我们看到,广东创新要素正在向贵州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有序流动。
接下来围绕山海之间来往的人与交往的事儿,我们将记录在大湾区的所见所闻,《贵州新闻联播》也将在近期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图文采写:《走进大湾区》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