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中心医院大厅巨幅LED展示出一幅“喜报”:“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喜报”一出,引发网友一致反感。针对“喜报”事件,12月26日,台州市中心医院解释称,“面临疫情,医院接待了这么多患者,很不容易,喜报的本意是想鼓舞医护人员”。该医院也表示,“喜报”确实有欠妥之处,目前已将其撤下。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喜报”一说,证明有的人看重的是医院的接待能力尤其是创收效益的提升,但他们是否想过,每一个增加的病患都是其本人甚至是他的家庭生活中不能承受之痛?有网友表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患者踏入医院,绝不是“喜事”,又怎能通过喜报来庆祝?
古时医家就流传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佳句,以此表达对世间没有疾病的美好愿景。但现在,这样充满人情味的“标语”却很少出现。不顾患者疾苦发“喜报”的背后,是某些医者将救死扶伤当成了有利可图的“生意”,缺失同理心和同情心所致,带来的自然是公众对医院是否过度医疗等逐利行为的遐想。
像台州中心医院这种对病患对生命缺乏敬畏和仁爱之心的宣传语并不少见。今年1月,广东某医院年终总结会现场,就曾挂出“虎虎生威迎新年,手术室里全是钱”的条幅;8月,四川某医院的营销方案中也出现了“怎么让病人长期留下来”、“怎么让病人给我们排队交钱”等语句……还有某些医院贴着“生意兴隆”“招财进宝”的对联。这些标语和说辞既丧失了初心,又泯灭了良心,也失掉了人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患双方本是命运共同体,疫情之下,我们致敬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执甲逆行。然而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不应将患者当作摇钱树,医院最大的“业绩”也不应该靠接待多少病人的数字“喜报”来体现。而真正称得上业绩的,应该是高超的医术、优质的服务,还有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唯有让更多病人得到康复、更多家庭得到救治,医院才有真正的喜事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