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丨超凡脱俗的文艺名家田兵(有声版)

动静原创撰文、诵读:余未人
1649124000
积分商场

2022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继续推出新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

田兵同志是1937年奔赴延安的老革命,官称多多。当光华散去,世事风云尘埃落定之后,他在我心中留下的,是一位富有激情的诗人形象。诗人何尝在于发表了多少诗行,出版了多少本诗集呢?诗人自有其独立的品格,诗人自有一颗展翅飞翔的、执着真诚的诗心。

1985年回延安

我初识田老是在1976年6月《贵州文艺》(即《山花》曾用名)在六枝煤矿举办的复刊学习班上。那时我是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从未发表过小说作品。到会议的尾声,我忧心忡忡,回去交不出答卷来如何是好。

田兵1976年在北京长城

学习班结束那天,田老以省文联领导的身份在煤矿礼堂发表演说。他漫步走上讲台时,我眼里出现的是一位健硕长者。他一开口,那山东口音十分高亢而富有音乐性。他问,同志们对伙食是否满意?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接着说,你们知道这次学习班上的伙食为什么好吗?你们出去看看,这儿菜地里的泥土黑油油的,青椒、番茄、茄子,果实累累呀!贵阳就不行了,贵阳现在的青椒、茄子刚刚开花,而我们在六枝却餐餐吃上这些时鲜蔬菜……田老接着就从这里生发开去,讲了要大种蔬菜、要发展养猪,他风趣的讲话不时引发笑声。那天他的演说是否提及当时流行的、文学创作要“三突出”,要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的时新理论,我已经全无印象。

田兵在大会上发言

田兵演说的“华彩乐章”,是将诗人的想像力发挥到极致,倡议贵阳市的每一个家庭都养上一头小牛,既可以解决大家喝牛奶的问题,还能调剂生活。当时,牛奶是一种不为大众所理解的奢侈品,饮牛奶,似乎还带有“小资情调”。田老对喝牛奶的必要性做了一番个性化的阐述。他又说,到了星期天,一家人还可以牵上小牛到公园里去吃吃草……在昏暗的灯光下,他脸上那叠起的皱纹舒展开来,显得神采飞扬,整个礼堂里欢笑一片。听了他这么一番“总结”,我有茅塞顿开之感——生活中充满了艰辛和困苦,可它还蕴含着想像的广袤空间,蕴含着无穷的趣味和美。要是文章也能这么写,我岂不也能试试?而当时的“文学”,怎么就没有这个呢?回去以后,虽然我没能向《贵州文艺》交出答卷,但一想到田老的那一席“总结”,我就释然了。

田兵在省政府后院

人生的许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的。我后来始终没有直接问过田老,他当时那么讲,可是有意借用了魏晋竹林七贤讽喻之风?斯人驾鹤西去,留下的是一个永远的谜团。

而田老认识我,则是距我听他演说的十多年以后了。那时我在《花溪》编稿。一个夏日,时年75岁的老人顶着骄阳,爬上相宝山那个陡坡,步行来到《花溪》编辑部。他先找了主编廖公弦,老廖介绍他来找我。田老是为一位远在山东临沂的业余作者送来一篇小说稿。他说自己并不认识这位作者,但大家知道他是家乡人,又在贵州省文联当头儿,就把学写的小说给寄来了。他又说,其实我这个头儿是没有权发稿的。我把它给能发稿的人看了,人家又看不上。听说你们《花溪》常常发外地小青年的稿件,你能不能再给他看看?我看老人为一位习作者这么上心,就当即读了。我觉得小说写得很有情趣,生活气息特浓,就留下了。这是一位业余作者的处女作。那以后,田老又几次爬坡步行来到《花溪》,为别的山东青年作者送稿子,乐此而不疲。他送来的山东作者的稿子,《花溪》几乎都发了。

1980年代初,田兵在北京紫竹院

我后来才想到,那些稿子他必定是事先看过,比较符合他的富有幽默感的审美趣味。但也许是出于对编辑的尊重吧,他对那些稿子本身始终不著一字,未予置评。

后来,他自己也给《花溪》写文化散文。“贵阳,乃贵山之阳也”,就是通过田老的散文而向大众传播的。而我记忆最深的,却是我退过田老自己写的一篇稿件——那时,我们因为稿件的往来,已经相熟了。一天,他拿出一篇万余字的写“酒文化”的手写稿件给我看,为印证自己的观点,还附了史料的复印件。

田兵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

我拜读之后,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该怎么说,便反问他,您觉得我们的刊物能不能发这样的文章呢?他说,我也知道你们办刊的难处,得与宣传口径相吻合,像我这样“逆潮流”的文章,哪儿都不会发,但我忍不住还是要写,我只写事实……我打心底里敬佩的,就是田老这种水晶一般透明的人格。田老世事洞明,却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这种诗性的率真,不论在政海文坛,都犹如一泓澄澈的泉。

田兵夫妇在天安门前

没想到,就在那次退稿之后不久,我被调到了省文联,并接替了田老分管的一项民间文艺工作。他年事已高,基本上不来单位应卯了。1994年,在省文联乔迁新大楼的座谈会上,田老最后说了一句话,引来会场的一个小高潮:“新楼的卫生间,就不为老弱病残考虑一下?我要是再来大楼,怎么解决‘大问题’呢?”这话引爆了笑点。但后来我渐渐悟到,当年人们普遍缺少尊老助残的意识,田老是很有超前性的。

1992年,田兵在故乡山东兰陵荀子墓

到省文联后,我进一步了解到,他除了是诗人,还是一位资深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在全国的民间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威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有几年的冬季都在他家隔壁的迎宾馆开会,一开就是八九天。在会议的中间,我偶尔溜到他家去,聆听他的高论。记得有一次,我四点钟去时,他还在楼上睡午觉,我正打算告辞,他却传话家人让我等着,他穿好衣裳就下来。他这一穿衣裳,就是将近半个小时。因为我是溜会,不敢耽误得太久,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1980年代,田兵在省政府后院

木楼梯上响起沉滞的脚步声,他终于下来了。他身体很衰弱,行迈迟迟,与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听他演说时神采飞扬的模样已经判若两人。我真不知该怎么安慰他,他却只字不提自己的病体,而对我谈起了自己研究苗族起源的新见解。他说,学术界许多人说苗族的祖先是蚩尤,但我不以为然。苗族的祖先应当是颛顼,号高阳氏,你看,《离骚》的开头就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苗裔”不就指的是苗族后代吗?我说,这个“苗”字好像一般认为是“远末”的意思吧?“苗裔”应当是远末子孙。再说,许多苗族本人也承认蚩尤是他们的祖先呢。他说,不管他们本人怎么认为,我尊重的是史实,我有自己的理解。

田兵在革命烈士墓前

在他重病缠身之时,学术上依旧是这样特立独行。他讲起了他当年主编的、由民间文学界诸多老人搜集整理、曾获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的《苗族古歌》。他又谈起陆续内部出版的72集贵州《民间文学资料》,这是当年全国的唯一。我悟到,他这是在对我进行民间文学研究方向的引导。回想起来,这也是我涉足民间文艺学科的一个良好契机。我对知识的积累大多源自于感觉,田老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里面宝藏沉积,熠熠生辉。

1980年代,田兵在民俗展览会上

大约在他78岁的时候,他曾很开心地告诉我:“灵鸽”给我算过,说我能活到82岁!但他的生命力亦如他的性情一样顽强。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下,他虽多次病危却生存到了87岁高龄,比“灵鸽”信口开河的预言超出了5年。

全家福

与孙辈合影

我与田老断断续续接触了十几年,没听他说过什么言不由衷的话,实非易事。如今在我眼前浮动的,还是当年在六枝矿区讲台上演讲的、那位超凡脱俗的率真诗人。

文章照片均由田兵之女王兰玉提供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