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是我老家的老房子,虽然看外表还是盖瓦的,但是一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我们母子几个和他家爷爷住在这里面,还是很危险。”
拿出手机,翻出几年前的老屋照片,搬迁前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再一次浮现在陶俊芬的脑海里。
陶俊芬的老家在毕节七星关区阴底乡罗雄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丈夫因病去世后,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们和公公挤在60平米的老房子里,靠务农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9年8月,陶俊芬一家搬到了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点,从村民变成了居民。
“我家6口人,得了120平方的房子,搬进来什么都很齐全,做饭、孩子看电视……一切都很方便。”
除了居住条件的改变,最让陶俊芬惊喜的,是孩子们的上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以前,孩子上学离家远,陶俊芬忙于农活无法接送,一到每天孩子早晚上学放学时,陶俊芬就开始焦虑。“学校隔得远,走路去走路来,路又不好,怕车子碰到又怕他自己摔到,一直担心,心里面一点都不踏实。”
现在,陶俊芬的三个适龄子女分别就读于家附近的七星关区荔湾实验学校和柏杨林街道阳光小学,还享受着教育补贴。对于小儿子杨宽来说,在新学校自己最开心的是接触到了篮球、足球这些体育项目。“我和同学们打篮球、踢足球,这些都是以前我在老家没有玩过的,碰都没碰过。”
有安居,有授业。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安置房148栋,安置人口29001人,是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搬迁安置点。人员众多,群众生活环境变化大,再加上新市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就业难度较大。陶俊芬一度担心自家的生计问题。“怕没事情做,赚不到钱,照顾不了这些孩子。”
然而,很快,陶俊芬的顾虑就被打消了。
为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柏杨林街道将就业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为搬迁群众开展就业创业登记、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推荐,做好后期跟踪及再就业帮扶等服务。柏杨林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云阳说:“我们引进一些企业在这里建立扶贫车间。现在我们有6个扶贫车间,能够提供上千个岗位,目前有635人在里面就业。”
经过就业培训后,陶俊芬被安排到了扶贫车间从事服装加工,每个月都能拿到两千多元的工资,陶俊芬很满足。“在这里上两三个月的班就能赶上我在老家种一年的庄稼收入。”
“感谢党和政府好政策,自己住进新房子,环境好,也有了工作,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搬出深山天地宽,安居乐业幸福来。陶俊芬用一首苗语歌,唱出了如今一屋四季的美好生活。
陶俊芬说,她不会删去手机里老房子的照片,那段过往,已经变成了激励她奋进的动力:“在这里只要自己不懒,做什么都比在以前家里好得多。踏踏实实上班挣钱给孩子读书,一家人在一起,为美好的生活一起努力。”
毕节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永飞 马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