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上海的垃圾分类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网络段子频出,令人忍俊不禁。不过,调侃归调侃,公众其实是支持垃圾分类的。大家都明白: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杭州、西安、贵阳等多个城市,接下来都将推行垃圾分类。
垃圾就是没用的东西,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正因如此,随手处置垃圾的现象比比皆是。除了维护城市干净宜居的生活空间之外,垃圾分类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起资源再利用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最大程度地对垃圾予以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再循环。全世界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日本,其《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就明确提出了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的“3R”理念。垃圾围城愈演愈烈,是对生存环境的威胁,亦是对现代社会的警醒:总有一天,对资源毫无节制的索取,会让人类万劫不复。珍惜资源,减少浪费,循环利用,是必然之选。
以前,各种垃圾一袋混装,垃圾桶一扔了事。实施垃圾分类之后,还得细细甄别垃圾的属性、类别、处理方式等之后再作决定。以前,扔垃圾是纯粹的体力活,现在得有点讲究和思考了。甚至,伴随垃圾分类的日趋细化,有些垃圾的处理还挺烧脑的。产生垃圾是私人行为,垃圾分类则是公共要求,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私”与“公”的协调,其实就是润物无声的文明养成。试想,当每一个孩子从小就对垃圾分类了然于胸,每一个家庭都能自觉地按标准处理产生的垃圾,长此以往,公民的文明素养和公共意识都将大幅提升。看似不起眼的市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必然深层次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中国的大城市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每天产生海量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只是前端,分类之后的最终利用才是关键。有网友就担心:好不容易分门别类投放入桶,小区的保洁大叔会不会一车混装拉走?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笔者以前生活的小区,曾有志愿者设立了电池专投箱,但每每被保洁员倒入垃圾车,和其他生活垃圾一起带走,最后,连电池专投箱也成了垃圾被拉走了。垃圾分类不仅是针对市民的强制要求,对于基层治理同样是严峻考验。比如,如何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做好宣传、引导、监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分”了之;又比如,如何在投放设施设置上既考虑统一要求,又体现出不同小区的实际需求;再比如,如何改变填埋处理的落后方式,在终端处理上更符合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诸如此类,城市管理面临的考验还有很多。如果把垃圾分类视为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映射的就不仅仅是市民的文明,同样也映射着政府的文明。文明程度如何,考验政府作为。
垃圾分类受到全民关注,各大城市相继跟进,这充分说明:经过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经成为共识,公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高质量地做好垃圾分类,发挥垃圾分类在资源利用和文明养成上的功能和作用,亦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和回应。垃圾分类,大有可为,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