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安龙纳兰“记界公碑”,一呼百应中的泰然自若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73444004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安龙县龙广镇纳桃村纳兰寨中心小广场,立有一通石碑,方首,额题“记界公碑”。开头便云:“尝闻人之善不得不传,人之恶不得不除”,即曾经听说,要弃恶扬善,村寨才能和谐共处,携手前进。碑文讲述当地“王氏始祖本源,自从(明)洪武设立以来调北征南”。最初“来黔”,落脚于“南笼府南乡锅贝(背)寨”,即今黔西南州网红打卡地马鞭田“锅背海”一带。又云:“居住数代后,迁移龙广坡若寨(今播落组)”。自从“康熙年来,祖人务农为本,生活创业”,在附近开荒种粮,培育箐头山坡,专设“丫口为放牛处”。祖先们“业草打柴”,辛勤劳作,入冬万物枯萎之前,割草以备牲畜饲料,拾柴以过冬,才算“纳粮上草,养活人口”。后家族壮大,“因田少,才搬到(毗邻的)纳兰居住”。“不料嘉庆年来,地方变乱,田无后人,无有可凭,放牛进箐,恐善恶不均,人心不一”,即社会动荡,有些草坡、田地怕以后说不清,没有凭据,界限模糊,为避免纠纷,“纳兰寨众等”所有村民,“公立”此碑为记。纳兰寨“记界公碑”内容不复杂,迁徙地也均在十里之内,值得探讨的地方,是“嘉庆二年二月二十八日”的落款时间。

纳兰“记界公碑”

碑文中“嘉庆年来,地方变乱”,指的是嘉庆二年(1797)元月,布依族首领王囊仙、韦朝元领导各族人民发起的南笼起义,也称王囊仙起义。而纳兰寨“记界公碑”,则是目前安龙境内发现时间最接近南笼起义的一通乡规民约碑。南笼起义时的代理知府,为郎岱同知升任的曹廷奎,当“正月苗反围郡城”时,其“欲守无兵,于府署楼下触楹殉难,其妾其女,咸自经死”,就是不仅自己自杀,家眷也上吊而亡。补缺者为曾经担任南笼知府、时已升任贵西兵备道的张凤枝(毕节七星关长春堡人),因“狆苗滋事”时,“畏缩(安南,今晴隆)不进”,就是不到安龙上任履职,被“革职发往伊犁”。四月,随云贵总督勒保前来镇压起义的满族军官庆徕,担任南笼临时继任者,不久“以生擒王囊仙等功”,官升副部级,“以道员用”。起义基本平定后的八月,以知县分发贵州的程卓梁(乾隆进士,江西宜黄人),以镇压起义之军功,赐蓝翎,升古州(榕江)同知,兼代理兴义知府,成为南笼府改名兴义府的首位知府。几位知府命运迥然,均发生在嘉庆二年。而碑文“二月二十八日”的落款时间,正是代理知府曹廷奎自杀,补缺知府张凤枝未赴任之际,南笼群龙无首,混乱可见一斑。

洞洒王囊仙起义纪念碑

现在问题来了,风起云涌的南笼起义,影响深远而广泛,甚至广西、云南部分地区都参与进来,为什么与起义始发地洞洒、当丈相距不到30公里的龙广纳兰寨,作为一个同样以布依族为主,今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90%的村寨,不仅没有响应参与,反而忙着立碑记界呢?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云贵统治,朱元璋实施了“调北征南(今也称调北填南)”的军事和政治策略。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军队在南盘江北岸筑“陵元堡”,即安龙雏形。八年后又设置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安隆所”,管辖区域大致分三个圈,第一圈为陵元堡及周边二、三十里的范围,这一地区因土地肥沃,作为军事屯田区,主要居住“调北征南”迁徙而来屯兵屯田的汉人。根据“记界公碑”,纳兰寨的寨首王姓,祖先就是通过“调北征南”而来,最先居住锅背寨。尽管碑文中写属“南笼府南乡”,但锅背寨位于安龙城西南三十余里,属第一圈。只是后来因人口增加或其他什么原因,王氏家族辗转搬迁到纳兰寨。换句话说,纳兰寨的主体并非带有贬义的“狆苗”土著,而是汉族进入民族地区经过漫长融合后,逐步形成的布依族,因此这部分布依族村寨不参加或没有积极响应起义,也名正理顺。

《贵州通志·宦官志》记载南笼起义的直接导火索,为嘉庆元年(1796)冬,代理知府曹廷奎得知“郡之狆苗,将为变命”。何谓“变命”,时湘黔边界发生“楚苗”起义,由于府兵不够,需要征召“狆苗”前往镇压。换句话说,让布依族农民“弃田不耕”,去镇压苗族,因此受到极力反抗。为此,曹廷奎负责文书的属官、南笼府经历祝云书“擒逆党杨博外(杨阿角、王阿抱)等,下之狱”,就是抓捕了一些反抗兵役的“首要分子”,打入大牢,从而激化矛盾,成为南笼起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只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少数民族对封建统治势力“揭竿而起”“敢于斗争”,并且“一呼百应”的历史洪流中,也同样并存着纳兰寨的这种泰然自若。

编辑

张僡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