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少年,是青春无敌、发梢肆意飞扬在灿烂的阳光中。然而,邓新吾的16岁,却是在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战场上度过的。从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走出来后,邓新吾怀揣在部队学到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直铭刻于心、贯彻于行,照亮自己的前进之路。今天,让我们聆听抗美援朝老兵邓新吾的故事,回望那段峥嵘岁月。
16岁上战场,70载几度梦回
00:00 / -“从东北到西南,从高原到海边,愤怒的声音响成了一片……”
这首激昂的歌曲,陪伴了85岁的邓新吾走过了近70年的人生。熟悉的旋律和歌词,从不曾遗忘。邓新吾说,1951年的冬天,他正是和战友高唱这首歌,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51年3月份在遵义召开的简短的一个出征誓师大会,就坐汽车。我们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我们就是16军,全部去抗美援朝了。”
邓新吾
1949年11月15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进入贵阳,贵阳正式迎来解放。看到了解放军的威武军姿和周围喜气洋洋的新世界,不到15岁的邓新吾抱着从军的理想,从息烽家里徒步100多里走到贵阳报名参加军政大学五分校。12月15号,刚好是贵阳解放一个月,邓新吾如愿成为了一名军人。
“进入部队上,发我几样东西嘛,先发一个碗,发双筷子,另外发一个水壶,那草帽,水壶、饭包,上面都写几个字:为人民服务。这就是给我第一个印象。”邓新吾回忆说。
刚参军时的邓新吾(左一),稚气未脱
1951年3月5号,邓新吾所在部队集结在遵义进行简短的誓师大会后,经重庆、湖北、河北,最终从天津市经山海关直奔鸭绿江边。
在轰隆隆的枪炮声中,尚未满16岁的邓新吾成长为见习参谋,是16军司令部通信科的一名通信兵。邓新吾说,通信科虽然不用直接上战场面对敌人,但危险却没有少半分,是敌机的重点轰炸对象。
“美国人只要听到我们的电报发报,他就知道这个是个首脑机关,我们通信科就是担任这个事,所以我们天天都被袭击。三天两天不睡觉是常事。我有一个战友,就是躲不赢,都被炮弹打进去后爆炸。”
流血牺牲,邓新吾从未惧怕;枪林弹雨,也没有让邓新吾丝毫退缩。身在异乡,看到了被战火烽烟肆虐后朝鲜破败的景象,邓新吾忍不住回想出征前高唱的那首歌曲。“唱那个歌的时候,其中有一句:绝不能让那侵略者的魔爪,玷污了祖国美丽的河山。所以,根本不怕他们,就是一心一意要把他们消灭。”
饿了吃炒面,啃压缩饼干,渴了嚼雪水,困了,睡在冰天雪地里……这些,邓新吾从不言苦。有任何任务,他也坚决完成。一次,16岁的邓新吾必须和战友一起将密电码护送回国内东北军区,个子还没步枪高的他,拿着一把手枪穿越烽火硝烟。
“密电码一搞掉了不得了,他有那个密电码,你一发电他就知道你的内容了,就是旧的都不能丢,他要研究你的规律啊。子弹都要顶上膛,不敢睡觉。”
1952年初,天寒地冻。邓新吾奉命押运一车通信器材的旧电池,途经丹东车站鸭绿江边时,正值美军庞大机群轰炸鸭绿江大桥,企图炸毁唯一过江的铁路供应线。邓新吾立即下车,与驾驶员搬下电池箱,就地隐蔽起来。邓新吾的耳边,轰隆隆的爆炸声和凌厉的北风呼啸声交织在一起,持续了一晚上。
“整整炸了一晚上,我光听到叮叮当当炸弹爆炸。也没睡着觉,零下三四十度,我觉得冷得不得了,我咳嗽吐痰。但是醒来的时候我一看,什么痰,我吐的是一口一口的血。”
精心保存的纪念品
自认轻伤不下火线的邓新吾,依旧坚持运输工作。然而,没几天,在一次电池装运途中,邓新吾被几十斤重的电池箱砸中右胸,当场就昏迷不醒。
“砸了以后,晕头晕脑的,我就在担架上,我大队长就捏着我的手说:‘小邓啊,你要坚持啊,我们军里头医院已经不能治疗你这个伤了’。而且不光是伤,肚皮也大了起来,像怀个娃娃一样,身上的什么器官都不正常了嘛,就转到盖平军人医院。”
邓新吾视为救命恩人的郜医生的照片,老人一直想寻找到她
在盖平军人医院,邓新吾昏迷了十多天,医院仅有的两支青霉素也给他全部用上,右胸发炎的第三条肋骨也刮掉了大半。最终,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邓新吾捡回了一条命。之后,邓新吾被转移到了更后方的江西省横峰县莲荷军人医院。然而,这次的转院却成为了邓新吾的一大遗憾。此后,他再也没能回到老部队,回到战场上,也失去了和老部队老战友的联系。
邓新吾保存的战友照片,一直想念着
“联系不上了,想找到他们。老班长都在里面,我们一起照的相,特别是郜大夫……”
回忆往事,邓新吾依旧遗憾。1953年年底,邓新吾脱下军装,回到贵阳。1995年,在贵阳市轻工局退休后,本可以安享晚年的邓新吾,又选择回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拿出多年积蓄,来到威宁县边远贫瘠的炉山镇,成立艳红桃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战贫困、奔小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邓新吾说,在部队学到的“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已经深深地烙印进他的心中。
“要精准扶贫,大家真正富起来,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的党魂。”
邓新吾珍惜的“宝贝”
如今,凡是和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相关的电影、歌曲,邓新吾都格外关注。在邓新吾的家中,除了抗美援朝纪念章,还珍藏着几张泛黄的照片,有几张是他和几位战友入朝作战前,在与朝鲜一江之隔的通化市拍摄的,有一张是医院精心治疗他的郜医生的照片。照片里,几位年轻人英姿勃发,一身戎装的邓新吾虽稚气未脱,但目光坚定,照片上“抗美援朝”四个字定格了邓新吾当时的心情。翻看这几张经岁月洗礼近70年的照片,耄耋之年的邓新吾回想当年,仍不言悔。
“毛主席领导我们10月1号建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时外国人都很不相信,还根本看不起中国。抗美援朝我们志愿军用小米加步枪,把他们赶回去,那个时候中国人民才是真正站起来。”
尚未满16岁的邓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