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花江峡谷大桥?
9月21日,首届世界第一高桥铁人三项国际挑战赛在花江峡谷大桥及周边区域开赛。来自22个国家近200名运动员齐聚花江,开展世界级极限运动角逐。这标志着,世界第一高桥距离正式通车,更近了。
图/邓忠胜
滔滔北盘江,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云贵高原崇山峻岭间奔腾。江流之上,花江峡谷大桥巍然耸立。一桥横跨南北,托起发展希望、连接民生梦想。大桥历经三年多建设,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梁高度625米,“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让“中国速度、中国跨度、中国高度”再一次具象化。
当这座宏伟工程的影像通过不同媒介在世界广为传播,一个共同的疑问从人们心中萌发:为什么是贵州?为什么是花江峡谷大桥?为什么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奇迹的工程,会一次又一次地诞生在贵州这片苍茫的喀斯特高原?
图/邓忠胜
行走盘江峡谷,登上云端高桥。俯仰之间,答案就藏于这片土地的地理密码、历史回响、文化脉络与时代发展的交响之中。花江峡谷大桥落成,是发展夙愿与时代进步的需要,是特定时空点上的必然碰撞。
从地理版图上看,北盘江作为珠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云贵高原劈开了一道绵延数百公里,深达数百上千米的巨型裂缝——北盘江大峡谷。
“对面能说话,相见要半天”。
在发展滞后的过去,峡谷成为两岸人们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极致“隔绝”,让人们对“连接”产生了更加迫切的渴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为人们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地理上的障碍,也成为了桥梁建设者的极限挑战。
图/刘朝富
于是,我们看到,21世纪以来北盘江上一座座险峻高桥的次第诞生:坝陵河大桥、北盘江第一桥(尼珠河大桥)、关兴公路北盘江大桥、水盘高速公路北盘江特大桥、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它们与诸多穿越山岭的隧道,一起串接起了完备的高速路网,让贵州在中国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花江峡谷大桥,正是这一系列“跨越”的最新篇章。
将视线拉回历史更深处,这里曾经是连接滇、黔、桂商贾通行的咽喉要道,长期发挥着重要交通作用,也是兵家必争的山河锁钥之地。
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黔西南期间,红三军团第十一团二、三营在此与守军激战三天,有效阻滞敌军向贞丰方向的围堵,保障了红军主力部队经由贞丰向云南的战略转移。军团政委张爱萍还曾留下“北盘水吼山谷震,敌岸陡峭插入云……”的诗文。
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跨江大桥,见证着这里的人们从未停止过跨越天堑的努力。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战略在新时代推动现代化建设中重叠交织,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是贵州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奋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重要举措,是对贵州“高速平原”建设蓝图的又一实践。
图/刘朝富
花江峡谷大桥所属的“六安高速”(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南北纵向通道,对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促进发展要素流动、加强地区经济联动具有重要作用。
大桥的建成,极大缩短沿线地区的时空距离。这不仅是一座物理之桥,更是一座产业之桥、希望之桥。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几分钟的车程即可取代数小时的颠簸。
大桥通车在即,随着首届世界第一高桥铁人三项国际挑战赛、“赛动黔景”2025高桥跳伞国际邀请赛等一系列国际赛事的陆续举办,交通工程与旅游、体育、文化、生态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桥旅融合”发展路径。
图/刘力维
在大桥之上俯瞰,过去曾经让人畏惧的峡谷、闭塞的村庄,一下奔到了世界面前,成为最富活力的地方。站在桥旅融合的新风口,两岸的人们正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 珊 龙志忍(实习)
责编:王 军
编审: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