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在明代的确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
这个被誉为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心学”创始者的古代名人,因为上书为别人鸣不平,得罪了宦官刘瑾 ,被廷杖40,发配到贵州龙场当驿臣。从歌舞升平聚落万户千家的都城,贬谪到闭塞荒凉的边远山区,有如从天堂一下落到了地面。
王阳明这个人非常有天赋,也很聪明。《明史・王守仁传》说他:“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是进士出身,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王阳明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仕宦家庭,继承了一定的家学渊源,27岁考上进士,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也许越是聪明的孩子越是心有旁骛,幼年时候的王阳明爱好十分广泛,既喜欢骑马射箭,又酷好下棋。以至20岁中举后,两次参加会考都落了第。其父以为下棋耽误功课,又屡责之不稍改,盛怒之下,竟将他的象棋投入河中。王阳明的一首诗,记述了这件趣事。其诗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游玩与下棋当然并不是少年王阳明的主要嗜好,他是一个非常有独立个性和远大抱负的人。这从他12岁时写的一首四言绝句就可以看出来。该诗写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能判断月亮比山大,倒并非王阳明已经有了现代科技知识,诗中所抒发的,是他幼小心灵中的豪迈。
王阳明文武兼备,是明清以来学者中的第一流人物。他所创立的“心学”,在明代中期的思想界犹如一声惊雷,震动了一统天下的宋明理学。其影响从明清一直延续到近代,从中国一直远播到了朝鲜、日本和欧美。有人称他为世界级的思想家,一点也不过分。
近来看到了一则报道,某电视台的一位资深评论家称:“在中国的大思想家中,王阳明是最接近我们的人物。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影响深远。清末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袖,其思想源头都是王阳明哲学。蒋介石也很推崇阳明学。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阳明学在大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很可惜的。”读到这段文字,不免有些迷惑。
对王阳明这个有着很高学术地位和非凡个人魄力的先贤,古今学者都有很高的评价。梁启超称赞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国学大师钱穆将他誉为“明代学者的重镇、宋明理学的高峰”,认为他“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明朝学者李贽认为他是“勋封名臣”、“儒学名臣”。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之御题了“名世真才”匾额。当代学者更是将王阳明称为“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不仅使心学运动迅速展开,取代程朱理学而成为一代思潮,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风貌与进程”。
王阳明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做过一次修缮,乾隆帝御赐“名世真才”提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
反观最近30年的中国学术界,似乎找不到“阳明学在大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情况。倒是随着王阳明热的不断升温,这位500年前的哲人大有被神话的趋势。在一些人的渲染下,王阳明仿佛成了一座金光灿灿的古佛,只要降临哪里,哪里就可沾上佛光。在一些人的笔下,阳明心学甚至成了包治百病的灵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几次“文化热”。20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那个时期的文化热点并不在国内,人们较多地把目光投向西方,传统文化是作为衬托西方文化的优点的对立面出现的。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大环境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慢慢趋向于客观理性。于是弘扬国学的呼声有了,宣扬王阳明心学的人也有了。阳明心学渐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选题,“阳明文化”也成了许多地方提升自身知名度追逐的对象。
迄今没有人统计过国内究竟有多少王阳明研究会、阳明文化研究会、王学研究会一类的组织,但各地举办的学术文化活动的确让人眼花缭乱,涉及王阳明学说的研究成果频频问世。就连房地产业似乎也沾上了光,据说杭州阳明谷修建的别墅十分热销,已经有人在探讨这种现象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贵州修文县的国际阳明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多届,浙江余姚则曾经举办过“中国余姚・王阳明国际文化活动周”,在活动周期间组织了王阳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搞了浙赣黔三省王阳明纪念地旅游促进会成立仪式、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景点广场宣传日、电视艺术片《王阳明》首播式等活动。
人们在将阳明心学作为国学组成部分来研讨的时候,也很重视对王阳明个人的研究。尤其对他一生从科举任官,因谏诤而被廷杖,由贬谪到复职,以及从平叛建功晋爵到辞官病老的传奇经历,充满了研究兴趣。已经见诸报刊的文章的确不乏真知灼见,将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研究推向了深入。不过,王阳明研究中的一些通行提法却很有思考的余地。
一些研究王阳明的人习惯于把他贬谪到贵州龙场,看做是王阳明人生经历中的不幸和最大的坎坷,似乎如果是在水乡泽国的故土,王阳明会更早提出他的学说,取得更多更大的学术成就。不少文章描述王阳明如何在贵州开办书院,启迪民智,发展文化教育,这当然是应该宣扬的。但若给人以“偏僻、荒萦、冷漠”的贵州因王阳明的到来,便得到了文化,得到了荣誉,得到了过去所没有的许多东西,犹如天上掉馅饼。这就有些不大公平了。
贵州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正是这片沃土和他的人民滋养了王阳明,孕育了他的阳明心学,促生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伟大哲人和他的学术体系。没有龙场的3年悟道,就不会有王阳明以后的积功和成就,就不会有阳明心学。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应该受到起码的尊重。
王阳明贬谪到贵州龙场以前的官职并不高,尽管他恪守着一个官员兢兢业业的本分,却从未受到重用。他最初的职务是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来才改任兵部主事。按照明代职官品级,兵部主事为正六品,只比知县略高点。除了官当得不大外,在京城任职的这段时间里,王阳明也与常人无异,学术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
明代的读书人大多信奉宋明理学,青年时代的王阳明也和他们一样,对朱熹等人所提倡的格物穷理的道理深信不疑,相信“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直到21岁,他对程朱的理论仍然十分执著,曾经面对着家里的竹子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想从当中“格”出所希望的“理”来。结果,“理”不但没有格出来,人却生了一场大病。以后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忙着参加会考。这个时期的王阳明,既对程朱理学深信不疑,又一度信佛信道,实际上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王阳明37岁以前文墨中并未发现关于心学的论述,足以说明这一点。
为了突出王阳明在贵州处境的艰苦,渲染他在逆境中的奋斗,一些人总是把明代中叶的龙场描述得非常荒凉和破败。王阳明自己在《瘗旅文》中也宣扬龙场的环境“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称自己“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整个将黔中的龙场形容成了一处不宜人居的恐怖之地。这不仅过于夸大其词,也与黔中龙场的实际情况不符。
王阳明的贬谪地龙场,即今修文县治所在地龙冈镇。修文县位于省城贵阳北40公里,唐为羁縻功州地,宋朝时为功州、清州两羁縻州之间地,领属于绍庆府。是时,当地集市贸易已较为活跃,因习惯于辰戊日赶场,故名龙场。元代在今修文地区置六广、底寨、养龙坑、青山等处,属顺元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底寨、养龙坑、青山3长官司,属贵州宣慰司。同时置黄沙渡、六广河2巡检司,属贵县。洪武十七年(1384年),贵州宣慰使奢香劈山筑路开设9驿时,龙场为其中的首驿。之后,这里一直是川黔交通的要冲,是几条古道的交汇点。王阳明受贬谪的时间虽然离奢香建龙场驿有124年,但其间这一带并无大的战乱,昔日昌盛的集市,绝不可能破败到不堪人居,变成了某些文章所描述的“蛮烟瘴雨的荒山绝域”。
到过修文的人都知道,位于黔中地区的龙场镇,并不是一座山城。尽管从省城贵阳前往修文,需要穿越崇山峻岭,但只要一过三足山,眼前便是一片开阔地势。如今繁华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虽然占据了主要空间,阡陌纵横、田畴绵延的景象依然可见。2003年,笔者曾随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到一代文化巨匠王阳明先生的悟道之地龙场参观。发现历经500年沧桑后的龙冈山,依然绿树掩映,郁郁葱葱,显得那么宁静,而在万山会聚的贵州,它只能算是一座小山包,并没有某些文章所形容的那种险峰峭壁,也没有当年王阳明那种冷漠与荒萦的感觉。
在中国的省市自治区中,贵州占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地处黔中的修文县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盛夏无酷热、隆冬无寒冷、气候宜人。即使退回去几百年,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或许是王阳明从歌舞升平的京城,一下来到几千里以外的异域他乡,觉得极不适应;或许是后人为了衬托这位哲人治学环境的艰苦,刻意用了夸张的手法,总之,王阳明悟道的龙场,在一些人的笔下成了让人闻之色变的穷山恶水。这与历史上某些带有偏见的人,爱将山清水秀的贵州形容为瘴疠之乡的做法,颇有点一脉相承的味道。
王阳明在贵州的确做了不少事。他创办龙冈书院,开课授徒,又应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及其继任者席书的邀请,到省城贵阳的文明书院讲学,为贵州培养了众多人才。他提出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规定,开创了贵州一代新的学风。所有这些,贵州人自然都不会忘记。
然而,被贬谪的这3年,贵州这片土地所给予王阳明的,也同样十分丰厚。他在贵州既得到从官吏到平民百姓的尊重,也得到了各族群众的热情帮助。王阳明虽然带了一群仆从到贵州来,面对从未体味过的陌生环境,仍然感到无所适从。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当地苗、僚人民帮助他在龙冈山腰建起了几间茅屋,使他得以安身。当身处逆境的他万念俱灰,唯有生死一念,对着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的时候,正是当地各族群众的质朴、善良、助人为乐感动了他,重新在他的身上焕发出昂扬斗志。
王阳明是正德三年(1508年)农历三月抵达龙场的,在贵州前后待了3个年头。正德五年(1511年)初,谪戍期满,三月,复官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是年八月,刘瑾因谋反被下狱遭凌迟处死,王阳明头上的阴霾一扫而空,从此官运亨通。先被任命为南京刑部主事,不数月即改任吏部主事。正德七年(1513年)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人风光了,求教的人也猛然多了起来。就在这一年,不少学子拜在王阳明的门下,其中的一些人后来还成了著名学者。同年底,王阳明被擢升为南京太仆少卿,十二月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正德十四年(1520年)的平定宁王之叛,是王阳明学说传播的转机。这场功劳大大提升了他的人气,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的学说。他的语录《传习录》也在弟子徐爱的资助下得以面世流行。而他自己则在赣州讲学的时候,正式提出了“致良知”之说。从此,“致良知”这三个字成了王阳明讲学的宗旨,王阳明也就成了自孟子、程颢、陆九渊之后正式提出“心学”的古代哲人。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使贵州成为阳明心学的孕育地,成为阳明心学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始发点,成为贵州人引以为荣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正是贵州的山川大地和各族人民所组成的自然与社会生境,促成了阳明心学的诞生。对此,却不可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撰稿:范同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