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县是贵州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示范县,存栏牛超过15万头。最近两年,沿河县推动肉牛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引进头部企业,提升肉牛养殖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联农带农,推动肉牛养殖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
在沿河县官舟镇飞洪养殖场,负责人项飞正在给100多头牛投放饲料。他告诉记者,“从去年到现在,养殖场卖了有100多头牛,收入将近200万元,现在把这些牛卖完准备再购进150头牛。”
养牛贩牛一直是沿河县老百姓的传统增收渠道,过去几年,在县里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像项飞这样的家庭养殖场,全县已经发展到了400多家,参与养殖的合作社、企业也达到了140多家。立足于肉牛产业基础,去年,沿河县将肉牛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并提出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沿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小波介绍,去年沿河县存栏牛超过15万头,出栏超过5万头,但产业发展还处于养殖阶段阶段,二三产基本上没有。“从长远来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老百姓的带动能力实际上是不强的,所以我们提出全产业发展。”周小波说。
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成为沿河县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一招。
在沿河县中界镇,西南牛城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年5月,这里将建成集牛舍、有机化肥厂、草料加工厂于一体的规模化标准养殖场,每年可出栏肉牛3000头,带动服务肉牛养殖2万头以上,实现年产值2亿元,成为沿河县最大的肉牛养殖场。
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CEO 刘红辉说,经过深度的合作,西南牛城存栏量达到一定量后,计划明年在沿河启动屠宰深加工厂建设。
龙头企业落地,带来的不仅是规模,还有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尽管项目还在建设,从广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远道而来的2000多头西门塔尔牛,已经结束隔离期,在这里开始“入住”。
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养殖事业部总经理詹国防介绍,“贵州本地的土黄牛饲养周期长,这个牛是西门塔尔经过改良以后的,养到1400斤的,需要12个月左右,长得快的话,10个月也可以达到,从老百姓增收角度来讲,经济效益比较好。”
为了进一步向农户推广经济效益高的品种,县里探索出订单合作模式,并打通金融渠道,为农户买牛、养殖、回购提供保障。
刘红辉介绍,西南牛城提供订单模式和代养两种合作模式。“订单养殖,在公牛就育肥牛这一块,我们提供的保底价是17.5元每斤来回收,当市场价超过17.5元的时候,超过部分农户可能占到70%,让农户能够好养牛、好卖牛。”
在订单合作模式下,西南牛城除了保底回购,在饲养期间,还提供全程技术支撑。“平时的饲养管理当中,包括整个营养方面,包括养牛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都会做系统的培训,一个月我们会去服务一次。”詹国防介绍说。
沿河县中界镇孙家社区计划以合作社名义,购买100头育肥牛集中养殖。尽管此前已经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过,社区党支部书记龙智心里仍然有顾虑,他还是决定现场实地查看。
“有技术指导,有回收,我们就有信心干。”孙家社区党支部书记龙智介绍。
除了订单模式,针对技术能力不足或无固定圈舍的养殖主体,西南牛城还提供代养模式,所得收益农户和牛城按7:3分配。算了一笔经济账,淇滩镇竹园村村民肖文池立马购买了2头育肥牛。
“一头牛平均保底分红有800元,超出了还可以按50%算,政府补助的4000元,那我们两头牛一年收入就是9600元。如果今年效果好,明年我就可以搞四头。”
养殖合作模式多样,技术有保障、保底回购,让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更为紧密。项目落地不到一年,西南牛城吸引80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参与肉牛养殖,涉及5400多头西门塔尔牛。今年,西南牛城还将有10000多头西门塔尔牛走进沿河的牛场。
2023年,沿河县肉牛产值达到6.47亿元,发展起3家肉牛食品加工企业。把肉牛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抓手,今年,当地还将建成3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9个以及饲草收储中心项目,新增饲草种植3万亩,年产饲草20万吨以上。
“围绕全产业链,我们准备在配套建设肉牛交易中心、屠宰加工。同时,还在周边规划建设深加工中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周小波说。
沿河县委书记罗洪祥介绍,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将开展养牛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推动全县肉牛规模达到20万头以上、发展优质牧草种植3万亩以上,带动种养循环发展,抓好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产业发展与强村富民双丰收。
沿河融媒 张洪权 陈晶晶 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