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老乌鸦”车轮滚滚,跑出三线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24580040
积分商场

(海报制作赵元靖)

“老乌鸦”车轮滚滚,跑出三线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老乌鸦”车轮滚滚,跑出三线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00:00 / -

“转一转这黑黝黝的方向盘

摸一摸明亮亮的玻璃窗

看一看仪表上的中国字

按一按小喇叭清澈又嘹亮……”

一首老歌,勾起了一段关于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了装配线,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作为该类车型的“我”,在此后那段轰轰烈烈的三线岁月中,载着一批批“好人好马”翻山越岭,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972年,“我”随车队轰轰隆隆地来到位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作为水城汽车运输公司引进的第一批大型卡车,“我”可是当时最拉风的交通工具。“滴滴”的喇叭声充满自信,深色外衣衬托出“我”高大沉稳的外形。时速65公里,载重4吨,还拥有90匹马力的6缸汽油发动机,“我”奔驰的模样英姿飒爽,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老乌鸦。在三线建设中,许多像“我”一样的“老乌鸦”们可派上了大用场。

那时,六盘水车少,大多是土路和毛路。穿梭在蜿蜒曲折的崇山峻岭间,“我”和兄弟们自然而然就成了建设者们爱不释手的“宝贝”。大伙儿也都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配合驾驶员同志列队行驶,安全接送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有时阴雨绵绵,建设者们谈笑着在盖车蓬布里躲雨;有时烈日当头,他们挥洒汗水,一路高唱革命歌曲,随“我们”去往荒无人烟的深山建设场。

而当“我们”从山中出来的时候,已经满满当当装好了一车货物,这次是煤炭,下回可能是钢铁、建材等,很多都是六盘水三线建设的拳头产品。一辆辆“老乌鸦”又紧赶慢赶运送物资出山,再由火车将其转运到目的地。经年累月的运输路上,“我”所在的车队跑遍了六盘水的每一个角落。在“我”服务的30年间,安全行车百万公里,运输物资3000多万公斤,被誉为六盘水交通运输业的“大功臣”。

随着工具的更新换代,载重力更大、跑得更快、性能更优越的年轻后代被制造出来,“老乌鸦”也真的老了。如今,掉漆、磨损的“我”停靠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广场上,用一身沧桑和荣光向人们展示奔走在三线的峥嵘岁月……

记者

陈思思 李发静

编辑

佘义婷 朱海婷

责编

佟文玲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