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物候、祭祀、礼俗……关于夏至的那些事儿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592359740

“夏节纯和天清凉,百草滋殖舒兰芳。”这是曹植的两句诗。其所谓“夏节”,就是指夏至节气。诗的意思是说,夏至节气,天气平和,清凉宜人;百草丰茂,兰草叶叶舒展,散发着芳香。而“兰”这种高洁的植物,自屈原《离骚》以来,便喻指正人君子,而且是指特别有才华的那种。因此,曹植诗句表面的意思是写夏至万物繁盛,实质上是暗喻朝廷政清人和,贤达得用,君臣相得——这大约是曹植写于曹操当政时代某年夏至节的诗句,极力颂赞歌舞升平。

无独有偶,曹植的哥哥曹丕也写有一首关于夏至节气的《夏日诗》,诗写避暑、会宾客、赏歌舞、吃瓜果、下棋等等,结句说“从朝至日夕,安知夏节长”。曹丕这明显是感叹夏至日是白昼最长的一天了,而曹丕的感觉是对的,夏至,一般是在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一般认为,“夏至”的“至”是“到了极点、顶点”的意思。即“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关于日影,《周礼·春官·冯相氏》载:“冬夏致日。”注解说:“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长五寸,此长短之极。”

关于夏至的物候,《逸周书·时训解》有曰:“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也即,古人认为,到了夏至,阳气达到极致,而物极必反,阴气开始萌动,于是,鹿角便开始脱落,这就是“鹿角解”。“蜩”就是指“蝉”,“蜩始鸣”,现在小清新的说法是叫“蝉夏”,老清新的说法是“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半夏”是天南星科的著名药用植物,因其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时夏天也已过半,故名“半夏”。“半夏生”是指夏至阳极,背阴的湿地中反而有半夏等阴性植物开始萌发生长。

还是关于夏至的物候,《礼记·月令》有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这比这《逸周书•时训解》多了一个“木槿荣”。这里,“荣”是“开花”的意思,“木槿荣”是说,夏至时节,木槿花繁叶茂,生机勃发,婆娑动人。而且,木槿花也是很有来历的,早在《诗经》里就被用来比喻美女。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诗曰: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据《毛传》注释,诗中的“舜华”“舜英”就是指木槿花。“颜如舜华、颜如舜英”意思是说,你那美丽的脸庞,就像木槿花儿一样!此诗以美丽娇艳的木槿花来比拟美女“孟姜”,而且,美女的佩玉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给人的感觉,“将翱将翔”,那就是爱情的味道,那就是飞一般的感觉啊。

木槿花,图片来自网络

《管子•轻重己》记载:“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夏至本来就是国家庄严肃穆的祭祀大典日。《周礼·春官·神仕》载:“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辨其各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mèi,同“魅”),以禬(gu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

文中的“夏日至”就是指“夏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所有的神职人员,都要掌握根据日、月、星以确定众神神位的方法,以绘制人鬼、天神和地神位置图形,辨别他们的名称和类别。在冬至那天招致天神和人鬼加以祭祀,在夏至那天招致地神和百物之神加以祭祀,以除去国家和民众的灾荒、瘟疫

为确保夏至日祭祀大典成功举办,古人还为神灵演奏音乐。《周礼•春官•大司乐》载:“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司马迁对此也加以引用,很确信的样子。《史记•封禅书》说:“周官曰:‘……夏日至,祭地祇(qí,指地神)。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现存最早的夏至日祭祀地神的乐章,应该是《晋书》第二十二卷记载傅玄所作《地郊饗神歌》。歌曰:“整泰圻,俟皇祇。众神感,群灵仪……溢九壤,格天庭。保万寿,延亿龄。”

南北朝以下,历朝历代都记载了祭祀地祇所用乐曲。如,南北朝时《魏书•乐志》记载:“夏至祭地祇于北郊方泽,乐用《天祚》,奏《大武》之舞。

再如,煌煌大唐,据《旧唐书》第三十卷载,贞观时期“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乐章八首”,所用乐章为《顺合》《太和》《肃和》《雍和》《寿和》《舒和》《凯安》等。

大宋著名音乐制作人宋仁宗赵祯御制《景祐夏至皇地祇二首》,歌曰:

赫矣淳耀,俶载帝基。一戎以定,万国来仪。

寅恭洁祀,博厚皇祇。威灵攸在,福禄如茨。

丕命惟皇,万物咸睹。卜年迈周,崇功冠禹。

有烨炎精,大昌圣祚。酌鬯祈年,永锡繁祜。

歌词采用《诗经》体式,也多用《诗经》成语、典故,其意在于颂赞万国来朝,祈求国祚绵长,繁荣昌盛。据《宋史》记载,其所用乐曲为《恭安》《英安》。

南宋诗人魏了翁作有诗歌《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南宋为什么夏至日更为注重祭祀“阏伯”呢?

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史称宋高宗。赵构对于他的龙兴之地商丘念念不忘,《左传》载有“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于是,宋高宗颁旨昭封阏伯为“商丘宣明王”,由皇帝直接主持祭祀阏伯祀典。阏伯成为南宋朝廷最为崇奉的国运神,崇祀活动伴随南宋朝廷始终。

明朝诗人唐顺之《赠南都莫工部子良夏至斋宿署中》有曰:“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所说就是夏至天子祭祀大典。明代诗人皇甫汸《夏至日天子有事于方丘小臣太学斋居作》也有:“凤甸方丘峙,龙舆大驾来。

直至清代,夏至日北郊祭祀大典昌隆不绝。现留存的北京地坛公园,其主体“方泽坛”,建筑的样式和依据,即为《周礼•春官•大司乐》所载明之“泽中之方丘”。

北京方泽坛,图片来自网络

夏至日,皇家祭祀地祇,民间或许也有祭祀列祖列宗的风俗。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夏至》诗曰:“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关于夏至的礼俗,《后汉书·志·礼仪中》载曰:“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mào,同“茂”,草木茂盛)。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这是说要用红绳、桃木、五彩篆符等祛阴辟邪。《酉阳杂俎•礼异》有曰“北朝妇人……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是说夏至后要用到扇子,用粉脂防止生痱子等,而且还有一套相应的唱词或说辞,形成了礼制。

据唐朝诗人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的诗歌《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苏州的夏至节气,吃粽子、吃烤童子鹅,有歌舞,有美酒,游船处处,笙歌不绝!其诗曰: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而宋朝诗人洪咨夔《夏至过东市二绝》写乡村景色,清新自然,恬淡,玄远,有诗情,有画意,情在牧童去后处,意在花香有无中。其诗曰: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古人也有关于夏至的谚语。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引用的《夏至九九歌》云:“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而夏至节气也是有许多禁忌的。据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清嘉录》,夏至日“多所忌讳”,要“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

夏至不能剃头?好奇怪哦是不?还有更神奇的呢——唐代段成式笔记小说《酉阳杂俎•支动》有曰:“猫……其鼻端常冷,唯夏至一日暖。”意思是说,猫的鼻子尖总是凉凉的,而唯独夏至这一天,猫的鼻子尖是暖暖的!真的吗?好想验证一下啊。

唐朝诗人权德舆《夏至日作》诗曰:“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的确,阳极则阴生,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就连那个“在酒吧只点牛奶”的很忙的牛仔,也不唱“啤酒伤身体”了,而是给爱人叫了一杯Mojito。

然而这世界依然美丽,文化是坚韧的,北京地坛公园里的方泽坛,仍在默默诉说着夏至节气的动人故事。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