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贵州平坝出土的三国时期铜水注,饱含古人的智慧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58536200

张耒是北宋诗人,苏东坡的弟子,幽居杭州灵寿寺期间,写下“我时守书几,磨墨倾砚滴。反复小学书,昏目如芒刺”的诗句,意思是坐在案头,奋笔疾书。这里的“小学”,指文字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搞得张耒头昏目晕,宛如芒刺在背。奋笔疾书过程中,张耒使用到了一个文房器具,即砚滴。大家都知道,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其实除这四宝外,砚滴同样不可或缺。砚滴也称水注、水滴、书滴等,是研墨时的注水器。古代砚台一般很小,往砚池注水时,不容易控制水量,古人便发明了砚滴这种小型的注水器具。既然是“滴”,说明水细缓流,水的进口、出口通常都不大,清初诗人查慎行形容“前涓后滴”,就是这个意思。因砚滴主要用途是注水,故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要有空腔贮水,二是需要进水口,三是需要出水口。

关于砚滴,早在西汉经学家刘歆的历史笔记《西京杂记》,在描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晋灵公墓穴时,便有“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的记载,因此砚滴也经常根据动物的原形,称为蟾滴、龟滴等,并且通常是利用动物的嘴来作出水口。出水的原理,采用的是水的压强和大气压强之间的气压差,自然形成的“虹吸”物理现象。这种现象,早在先秦天下十豪之一的关尹子,在一篇论述“药”的文章中,就有记载,曰:“瓶存二窍,以水实之,倒泻闭一,则水不下”,意思是一只有两个小孔的瓶子,把水灌满,如果封闭住一个孔,即便瓶子倒立,水也流不出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这种现象也有记载,其在《东坡志林》中,记载四川地区的盐工,用两头贯通的竹筒将盐井里的盐水吸到地面,云“无底而窍其上……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结合具体使用砚滴时,其进水口也就是“窍”,通常作为气孔使用,一般大小如拇指头,通过拇指封闭或松开“窍”的多少,即能自如控制出水和水量。

蟾滴 赤溪博物馆藏

1959年,贵州平坝16号墓出土一件三国时期的铜砚滴,考古报告称为铜水注。该器体型非常小,通高仅6.2厘米,三蹄足,圆腹,腹部一周等分焊铸三只竖筒形贯通耳,圆腹可贮水。器顶有进水口,口径1.9厘米。但奇怪的是,这件器物没有出水口。也就是说,它并不具备砚滴必须具备的第三个特征。现在问题来了,它真的是一件古人研墨时使用的注水器吗?

铜水注 贵州平坝16号墓出土

1984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乡偶然发现的朱然墓,让这个问题得到答案。朱然作为东吴大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战功彪炳,以擒杀关羽父子威名远播,可谓名声显赫。朱将军的“光辉事迹”,是真是假,本文不讨论。重点是朱然墓同样出土了一件铜水注,造型、大小、样式几乎与贵州平坝16号墓出土的完全一样。据《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载,此器通高8.3厘米,腹径7.9厘米,圆腹中部和肩部共饰三周弦纹。除此之外,这件铜水注还多出一根上下贯通、可以活动的“吸管”,就好像苏东坡笔下的竹筒,只不过这根“吸管”是铜质的。使用时,吸管通过进水口,可以插入水注的圆腹。用拇指封闭吸管上部的气孔,利用吸管内外产生的气压差,将水提出。再将拇指松开气孔,吸管内的水泄下,滴入砚台。巧合的是,朱然墓同时也出土了砚台,似乎从侧面也印证了这种水注的使用方法。如此看来,平坝16号墓出土的器物,确实是一件可以研墨时注水的砚滴,只是少了“吸管”这个部件。猜测或许是因在墓中年久朽坏无存,导致没有发掘出来。

铜水注 朱然家族墓博物馆藏

吸管插入进水口时的铜水注 朱然家族墓博物馆藏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这种类型的铜水注提出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是对焊铸在腹部的三只竖筒形贯通耳认识不同。大部分学者认为用来插笔或搁笔,兼有笔架的作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有烛台的功能,可以插小型的铜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一首七言绝句《梅菊同插砚滴》,诗云:“两枝残菊两枝梅,同入银罂酿玉醅。待得陶泓真个渴,二花酒熟与三杯。”按杨万里的说法,这种水注甚至可以用来插花。但无论插什么,这种利用气压差来研墨注水的器物,都饱含着古人非凡的智慧。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