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 | 游山玩水,会玩?不会玩?三步让你开眼界,长知识,豁然开朗

动静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1578800400
积分商场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半边山游历“三步曲”

      1970年盛夏,是我身心俱疲的年月。一个周日,几位老同学相约:最近,花溪镇山发现了一座半边山,还有一个湖!我们游泳去吧!

      发现?游泳?我顿时兴奋。我曾经有游遍贵阳的“豪情”,说是豪情,因为这不是游玩的游,而是游水的游。此时不去,更待何时?我住新添寨,要经过贵阳城里才到花溪,当年奢华的个人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于是,钻头觅缝借来了两辆。

      从新添寨出发,骑行六七十里路到达花溪,与老同学会合。由他们引领,再从贵大后面抄小路,大约步行十来里山路,一座仿佛被巨人神斧劈开的大山跃入眼帘。山的一半屹立在澄澈碧透的湖水中,形象奇峻独特,让人惊诧。

      奔走到湖边,饥肠辘辘。女性总要细心一点儿,只有我带了一包干馒头和大头菜,这是当年新添寨仅能采购到的美食。此时,似乎谁都不忍动用这“紧急储备”,抱团取暖相互勉励:游泳就得空腹,吃饱了游不动!于是,换上泳装,一个个跃入了湖水的宽阔胸怀。

      躺在湖水的怀抱中,四周,能见到小鱼儿的黑脊白腹。双臂划水,偶尔触碰到鱼鳍,噼噼噗噗往前追,鱼儿早已消遁无踪。翻身过来仰泳,蓝天上白云舒卷,三面青山大气磅礴,苍翠之魄扑面压顶而来。我双臂划水与它搏斗,一步步挣脱了山的重压!瞬间的抒情让我抛开了日常的琐屑和烦恼。这种感受只能在水中才能体验。上得岸来,大家狼吞虎咽,共享那份“美食”,干馒头大头菜的美味真难以言说。十多年以后我又数次到过这里,嚼着鸭腿鸡翅,却再也没法找回那份享受,也没法再入那神奇的氛围了。

      回程又是步行十几里加六七十里的自行车,深夜才回到蜗居。后来,我将它视为自己人生的“铁人三项”。蹬着自行车我一直想,那山那水怎么会是当今的“发现”呢,千万年来,它就滋养着那方土生土长的人们。如今,被城里人称为“发现”真有点儿冤。其实,是城里人太孤陋寡闻。就以我们几人而言,在花溪上学前后五年有余,居然不知道十里开外有如此美妙的一个去处——不过,当年“游山玩水”连着“玩物丧志”,可是一大忌。

      第二次到半边山,已是十年后。没下水而直接进了山寨。山寨有天然层岩,像一叠叠书页的垒积,这又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寨上是一方石头的天地,石块砌坎子,石板铺院子,石头基脚上置木柱框架,石板装墙壁,又以石板做瓦盖顶。人在这石板房中传宗接代生生不息。石头应当是骨骼,这些房屋怎么能够外露骨骼而不敷皮毛呢?越想越觉得有趣。正因为如此独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摄影师常驻守候最佳光影,这些石板房已是名声在外,成为贵州高原的一种奇异之美。

      山寨的原住民清一色是农户,多为布依族。布依族女子身着藏青色绣花布衣裤,男子则是青布短衫。当年我在花溪上学,记得布依族姑娘会唱一种音调悠长婉转的土歌,是用布依语唱的。赶场天,头上盘着大辫子的姑娘们,常常唱着土歌调,旁若无人地一排排穿过贵大校园。歌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气韵飘入耳中,令囿在课堂上听一些乏味课程的我神思遐往,真羡慕啊。半边山就住着同样会唱土歌调的布依族男女。

      作为游客,山山水水和民族风情我都已领略,似乎没有悬念了。然而,1994年春节后正月十二,半边山少数民族跳花场,我又去了那里。这次是“考察”,因为那时我已经跨入了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门槛,所以,就不是游玩而成了考察。考察和游玩有何区别?简言之,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考察是要发现门道、看门道的。作为业内的一名新兵,我能不能看出点什么门道呢?不敢说。这个行道的难易甘苦,感受各异。

      到达半边山,已是中午时分,在支书老班家落座。我从他们说话口音没有送气声听出,班家是布依族。

      据《班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是江西来的武官李仁宇,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到此入赘,与仲家(布依族)班氏女子结亲定居。20世纪50年代被认定为布依族。寨上还有李仁宇的坟墓石碑香火。足见得,这是一位被后代尊敬的祖先。

      班家人忙前忙后,张罗着做饭待客。而且,不仅是接待我们几个上午来的客,看那些猪肉、豆腐和蔬菜摆了半个院子,怕是要大宴宾客。然而,今天是苗族的花场,怎么由布依族来宴客呢?没想到,这个问题还真摸到了一点儿门道。老班说:“今天这个花场,是我们布依族办来请苗族跳的。”苗族的花场怎么会由你们布依族来办呢?老班说:“这是老规矩。”再追问,他却笑笑,卖了一个关子,说这件事的来由啊,要“老班子”才说得清楚。

      我们终于找到了老中之老的“老班子”,追到了事情的缘由:布依族那时叫仲家,清朝中叶,仲家人的五世祖曾遭“长毛”抓获,关在屯子里,仲家人搭救无门。苗仲二家世代相处,彼此懂话,是老伙计。苗人见仲家有难,便邀约着吹芦笙进入屯子打探。“长毛”并不阻拦苗家,因为他们知道苗人有吹笙游寨子的习俗。苗家人串寨时,芦笙渐渐变调了!仲家人在外面竖起耳朵听,听懂了:“这里不得人,不得人,这里有棵葡萄藤,快来人!快来人!”仲家汉子心领神会,循声沿着葡萄藤爬进屯子,闪电般地救出了五世祖。

      仲家人左思右想,要用什么礼物来回馈苗家呢?深谙苗人的喜好,他们决定办一个花场,邀请苗人来跳。因为跳花场是苗家最大的快乐。仲家为此拨出了“跳花田”,每年收的谷子用来办场,还规定跳花场延续五天,从正月初九办到十三。跳场期间,仲家人只担任后勤服务。十二日是高潮,仲家要办酒席宴请苗家。而苗家在感激之余,觉得自己不能坐享其成,必须做点儿什么。于是,定了苗家人自己的规矩:“大树脚的后生,天鹅寨的姑娘,竹拢寨的旗杆,老犁地的米酒。”这四个寨子都是苗寨,跳花场时,大家各司其职。最后一句是说,宴席上的酒,要苗家自己出,由苗家寨子老犁地承担。

      这是民间传说,已经流传了近两百年,当然不能用步步排查的方式去考证细节的真伪。但布依族为苗族办场这件大事,却是真真切切,一直延续至今。这可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啊。

      行文至此,你若问我,到花溪区镇山村看什么?第一眼当然是此地独有的奇山秀水,让你沉浸其中享受大自然的惠赐。阳光雨露滋润慧心,你会豁然开朗。第二步呢,顺着石阶走进石板寨子,看看布依族祖传智慧建造的石板房,体验一番住户们与石头结下的不解之缘,看看他们演绎的民族风情,载歌载舞,真真假假都是乐。第三步啊,你若还想细看门道,那就沉下心来,住上一两天,寻到“老班子”家里去,听他们聊天摆古吧,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悠扬婉转的土歌调,从太阳初升听到月亮当顶都不翻头,你也许会着迷。

编辑

彭瑾 娜娜

责编

苏姝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