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总是反复无常,虽然不是持续的倒春寒,但偶尔降温的日子总让人觉得又回到了冬日。带着调研任务第一次去海雀村,心底暗自有些兴奋和忐忑。一路行去,司机大哥把车里的空调调得老高,特意为我们打瞌睡创足了条件。从毕节出发,天儿还是暖的,但进了赫章县的辖区,山间迷雾愈发得朦胧起来,像极了初冬时节的冷寂,一种凉意从狭小缝隙中袭来,让我打了一个寒颤。近两个小时车程,竟没有一丝的睡意。
下了高速路,离收费站不远的路两旁密集的排着一间间类似于活动板房的单间屋子,屋子前都放着小火炉,炉子上正烤着洋芋豆干和鸡蛋,赫章的朋友说,这是本地地道的特色,必须尝一尝。靠边下了车,寒意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不由得裹紧了衣服。随意挑了一家,老板乐呵呵的招呼我们进屋子,熟练地用筷子快速刮去烤焦的土豆皮,给我们每人先送上了一个比拳头还大的土豆,再问我们需要几块豆干,称多少个鸡蛋。屋内的小方桌上放着七八个罐子,装着不同口味的干辣椒粉和蘸水,逐一打开盖子,蒜香味和五香味的辣椒粉最先飘到了鼻边,瞬时口舌生津,赶忙在切开的土豆间撒上辣椒粉后便大快朵颐起来。辣椒就像在唇齿间爆开一般刺激着味蕾,越辣越是想吃,不一会儿,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便布满了全身,驱走了身上的寒意。吃完结账,却是出奇的便宜,便想再吃些竟发现已吃不下了。
他接过了祖辈和父辈的接力棒
临了上车,天上一块一块灰色的云,层层叠着,雾气中的水珠落在头上,点缀起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白。又一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海雀村,车停在村口,硕大的海雀村三个大字高悬在头顶。
我们从复原区步行上去。最先入眼的是复原的安美珍老人住的“杈杈房”,再是“茅草房”“土墙房”等,房屋的外墙上大多贴着文朝荣老支书的语录,地道的毕节话里充满奋斗的力量感。
穿过复原区来到村委,三个展厅里安静地摆放着许多文老支书的手稿,以及文老支书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的图片和场景。一路参观过来,文老支书的孙子,也是海雀村新当选的村支书文军富一直默默地陪伴在队伍中,神色总是肃然,不时的补充说明些什么。
接过祖辈和父辈接力棒的文军富
文老支书卸任后,儿子文正友继续带着乡亲们致富,现在文正友卸任,文军富又接过祖辈和父辈的接力棒,继续带着乡亲们向着美好生活奋斗。
文军富虽是今年换届才当选的支书,但对村里的各方面了解得很透彻,对村里产业、党性基地培训、人员、分红等各种数据总能信手拈来,对答如流,是真的把工作做到了透彻。
他说:“做工作,受爷爷和二叔影响最深……”
文军富谈起爷爷文朝荣老支书,总是充满敬意,老爷子不管是什么工作总要给村里的大伙儿带个头,不把工作做细做实了怎么能带着大伙干呢,老爷子一辈子都是这么做的。就连在计划生育政策面前,他也让儿媳率先去结扎,文军富也便是村里最早的独生子女。刚卸任的二叔文正友也很好的继承了老爷子的工作作风,耳濡目染下的文军富自是把踏踏实实干工作当成了最基本的要求,他们一家三代,都兢兢业业的为海雀村做着他们认为寻常却不平凡的事儿。
文军富说,爷爷性格颇为强势,很多事儿总是说一不二,特别在教育儿孙方面。苗乡儿女大多好酒,身在苗乡的彝家汉子文军富也喜酒,但爷爷不允许他私下出去喝酒,就算成年以后也是紧紧的管着,甚至晚归回来时,爷爷还要让他靠到身前,闻一闻是否带着酒气。耍钱更是万万不能,那是老爷子最讨厌的事儿。
选择了爱情,选对了人
村委往下不到200米便是王兴敏家。王兴敏是个壮实的女人,四十多岁的样子,看着就是勤俭持家的苗家女人的代表。她今天穿着苗族的盛装,从我们进门开始,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头顶裹成一圈的头发随着她的笑声来回微微摆动。她说:“今天寨子里有人结婚,必须要穿盛装……”
总是挂着笑容的王兴敏
王兴敏没读过书,说起汉语还有些生硬,问及从什么地方嫁过来,她只会用苗语说却不懂用汉语怎么表达。文军富补充说,王兴敏是义无反顾嫁过来的,那时海雀村很穷,流行着一句话叫“哪家姑娘嫁不够,不要嫁海雀穷窝窝”。王兴敏笑着说:“当时嫁的时候娘家也穷,连鞋子都没得穿,但爹妈就是反对,我是固执要嫁过来的……”
王兴敏选择了爱情,也选对了人,选对了生活。丈夫现在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包工头。自己则在村委的领导下经营着八张床位的民宿,还附带洗车,全家一年的收入有十多万,这是刚嫁过来时万万没想到的。有了村委带着干,即便是疫情影响,去年的收入也减少得不多。
王兴敏依旧笑着说:“党好了,啥都好,啥都帮我们……”
苗家人的婚俗礼节多,我们不敢过多耽误王兴敏参加婚礼的时间,稍作停留便离开了她家,走时她仍不忘挽留多喝一杯茶,嘴里不停说着感谢的话。
感恩不止贴在墙上,还记在心底
文军富支书领着我们向另一户农户文兴巧家走去,边走边介绍说,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以村里在产业和帮扶上要倾斜些,文兴巧在村里产业基地每月能务工20来天,担负党性教育基地的公益性岗位,经营着10个床位的民宿,还流转了6亩多土地给村里发展产业,此外还有国储林的收入。我们掰着指头一项一项的算了算,最终的收入比我们高得多。
还要一代一代地把林子护下去……
刚走出文兴巧家,文军富便告诉我们,以前跟着爷爷搭班的老会计、现在是村里的护林员,名叫王光德的老人回了家,我们自是要去拜访的。王老与文朝荣老支书并肩战斗了二十多年,2014年老支书生病期间,还把护林重任交到了王老手中。谈起文老支书的事儿,老王精神抖擞起来,声音也高亢了许多,娓娓地说来,像数着家珍。
王光德老人侃侃地述说着文老支书的事迹
王老说:“文老支书把女儿坐月子的鸡蛋分给种树的群众吃,背上山的都是我,我亲自分发,就在老凹厂那边……”
说着,老王往我身后指了指。老王说,老支书虽然走了,但是自己一直学着老支书做事,老支书把护林的任务委托给自己就是对自己绝对的信任,他就要把林护好,要护到“走不起的那天”。
王老告诉我们,海雀村能有现在的这些林子,最大的功劳就是护得好,以前一起种树的有很多村子,但都护不好林子所以失败了。老支书特别看重护林,一开始,老支书从全村选了5个人出来专门护林,其他人每家每户各出7斤粮食供给这5个人,而老王自己也是这5个人中的一个……
现在护林员们的任务仍然很辛苦,每天早晨6点就出门,晚上要等林子里的游客们都走完了才能回家。护林的任务也是全村的任务,每个护林员不用监督都能尽心尽职,他们把护林当成自己最神圣的使命,这么多年来,海雀村从没发生过火灾,那就是他们最好的荣誉。老王说:“还要一代一代地把林子护下去……”
这就是文朝荣老支书留下的又一种海雀精神吧!
文老支书一直看着海雀村的变化
路牌上指示着文老支书的墓在党性教育基地的最上面,我循路往上,看到老支书墓所在的地方正好能俯瞰着他倾注了一生也奉献了一生的村子,他一直瞧着村子的变化,也一直激励鞭策着海雀村民们不断地奋斗着。
文老支书在山顶一直看着海雀的变化
我注意到墓前只有一张简单的石桌,没有墓碑,老支书的坟茔比我见到的绝大多数坟茔都要简单许多,若不是坟前十多米处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初到坟前的人们不会知道那就是文朝荣老支书安息的地方!
于是我问文军富支书:“为什么老爷子的墓这么简单,连墓碑和墓志铭都没有?”
“不立碑是老爷子的遗训,简单安葬也是老爷子的交代……”
……
我一时语塞,为自己的冒昧,也为老支书的决定而感动。
或许,老支书只想我们记得他留下的精神上的东西吧!
天色渐晚,山间迷雾更加浓郁,远处的山峦也愈发模糊。我们起身告别,回程的车与海雀村渐行渐远,心里除了感慨和震撼,竟有些不舍。我想,到过海雀村的人们,无论是来培训的学员,抑或是纯旅游的游客,还是像我们一样带着工作来的人,不管有没有在党性教育基地里上过课,都会受到一次震撼自己内心的洗礼,在海雀村看到的学到的东西也总会有一些不经意地记在了心底!